[我财经]"三限"是最笨方法 加征教育附加不高明-中经电视
当前位置:  中经电视 > 首页 > 我财经 > 我财经稿件

[我财经]"三限"是最笨方法 加征教育附加不高明

2011年08月18日 08: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视频地址二(如以上地址播放不流畅,请点击此链接)

 

    中国经济网8月18日讯(记者李凡)  近日,财新网的一篇文章说,北京要通过限车、限房、限高考作为门槛,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陆新之在今天的《我财经》节目中说,“通过增加成本,不让人上学,不给人买车、买房这种手段把人挡在城市外,这是最笨、最拙劣的办法。”

 

    陆新之认为,并不是城市大了就会“病”,世界上有人口密度比北京、上海更大的城市,它们都有更有效的办法解决相应的问题。陆新之说,“从没有一个城市只适合高端人群生活,假如一个城市刻画成科幻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冰冷、高贵、无暇,那么这样的生活其实是一种不真实的生活。”陆新之建议,解决“大城市病”可以通过把城市的功能进行调配,比如把政府部门、大学、工厂搬迁出市中心等方法来分散人口的压力。

    针对财经今榜第三位的新闻《财政部同意北京明年起按税额2%开征教育附加》,陆新之认为这也是一个不高明的做法。他说,“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投入偏低,投入比例远不如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其实这五年以来,税收的增幅远远超过GDP,在这么强劲的税收情况下,完全可以做一些转移支付,或者在税收里面做一些调配来解决教育的问题。按税额2%开征教育附加,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不是一个好消息,纯粹是加重了成本和负担,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好处。”陆新之表示,开征的教育附加税,实际能有多少投入到教育中去也很令人担心。

    以下是本条新闻的播报内容: 

    【播报】继续来看今天财经今榜第三位的新闻。

    有关个税以及“年终奖计税”的讨论,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北京市又迎来了一项“地方教育附加”。    

    财政部日前同意北京从明年1月1日起,对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实际缴纳“三税”税额的2%征收地方教育附加。财政部表示,所征收款项,应专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不得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福利和奖金。

    《新京报》的消息指出,北京实施此项政策后,每年将收取大约30亿到40亿元“地方教育附加”。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则认为,2%的征收额度对于企业来说并不算大,但不能排除部分企业会把这种费用转嫁给消费者。    

    【问题1】陆先生,我们知道,全国的“教育费附加”是3%吧,现在北京又要开始征收2%的“地方教育附加”?您怎么看?

    【问题2】有关教育的新闻,我们最近也在关注一些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的消息,财新网的一篇文章就说,北京要通过限车、限房、限高考来作为门槛,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您怎么看?

    【播报】财经今榜第四位的新闻有关地方债,这条新闻也是排在了人民网等网站财经榜单的前十位。

    据证券时报网消息,截至8月15日,全国共有8个省份公布了地方债务的账单,其中,海南省政府的债务率最高,占综合财力的比重为93.18%,接近了100%的国际警戒线。在8个省份中,仅山东的债务率低于全国水平,其他省份均偏高。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接受人民日报的独家专访时说,“今明两年是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高峰期,不准让它的风险再次发酵。”    

    今天的人民日报在还报眼的位置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地方债如何“软着陆”?》文章援引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的话说,尽管债务水平较高,但中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仍然非常强劲。在不少专家眼中,市政债券和贷款互换是实现地方债“软着陆”的一个可行办法。    

    【问题1】陆先生

    【问题2】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在FT中文网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保障房的建设可能会让地方债务进一步增加,您怎么看?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相关新闻: 

 

    [我财经]国税总局为何要"冒网民之大不韪"

 

    [我财经]手机新三巨头时代开始 iphone会降价

 

    [我财经]房子会降价促销? 记者想法有点天真

 

    [我财经]让热钱卖个好价钱 中国是吃亏的

 

    [我财经]评婚姻法新释:前提是很多男人嫁给了女人

 

    [我财经]外媒为什么要鼓吹让中国铁路政企分离

    [我财经]8月8日—8月12日版

    [我财经]8月1日—8月5日版 


    [我财经]2011年7月版

(责任编辑:李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