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地址二(如以上地址播放不流畅,请点击此链接)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2日讯(记者张军峰)“像工资每年调整、每年增加,这其实也是一个很理想化的做法。假如经济年年增长会是这样,但是假如经济出现反复的时候,企业都不行了还要求再加薪,就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中国经济网评论员陆新之在评《工资条例酝酿三年仍难产 各方争议同工同酬》的新闻时说。
陆新之认为,最低工资和工资增长机制其实在自由市场或者在发达国家已经是多年争论的一个经济学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公众的感受问题。因为主要以美国、加拿大来看,只要有最低工资的设定,那么穷人肯定要拿最低工资,雇主也一定会给你最低工资。同时,最低工资的设定对于提高市场生产率、提高个人收入来讲不是特别有用,只是一个制度而已。
针对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对中小企业的讲话,陆新之认为,应该给中小企业减税、减费,否则不要说利润空间,连流动性都成问题的时候,给员工加薪就等于是画饼充饥。
至于最敏感的派遣用工和正规用工之间的差距,陆新之认为,它只是以前体制留下来的一个红利。“就等于有身份的人和没身份的人、体制内的人和体制外的人一定有先天的不一样。这个鸿沟看上去是极其不公平的,需要抹平,但是在短期内可能难度会很大。如果采取一个循序渐进的办法,每年减少一点,花三到四年,这样才可能削减距离。如果一上来就奔着理想化去,对于原来的结构方来讲,它会有很强大的反对声音,也会达不到效果。”
在评论上半年“两个同步”的目标为何没能实现的问题时,陆新之认为,居民收入跟经济发展一直都不太同步。税收可能是GDP的两三倍,是居民收入的四五倍。税收都拿了这么多,这里就有一个很大的刚性成本,也就是说整个分配里面就已经拿走了一部分,剩下的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另外,显性的税费看得见,还有大量企业的成本,比如高居不下的油价、过路费等。所以,类似的这些东西,它也在在摊薄社会有限的利润。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同步很难实现。而且需要很大的决心去让利、退出市场、打破垄断。虽然这个很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呼吁、大家也要有一个共识,这种现象在持续下去,差距只会越拉越大。”陆新之最后说。
以下是本条新闻的播报内容:
【播报】财经今榜第二位有关工资条例的消息,这条新闻进入了新浪等网站24小时排行的前列。
济南日报综合媒体的消息称,酝酿3年有余的《工资条例》再次陷入僵局,今年内肯定不能出台。《工资条例》的核心内容,无非是三点,但是这三点也正是争议最大的难点。其中的第一点,有关最低工资和工资增长机制的规定,遭到了全国工商联等部门的反对,主要的争议在于调整比例、以及是否每年调整。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就曾经明确表示,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政府首先要为中小企业减税、减费,给它们留出利润空间,才能为员工加薪。
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国资委和国有大型企业对最低工资的意见并不大,它们比较敏感的是“同工同酬”以及劳务派遣问题。此前,人社部曾认定,央企职工的平均工资是5.3万元,而据最新的调研报告显示,部分央企有超过2/3的员工都属于劳务派遣,只拿劳务费,派遣大军与央企正规军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很大的。如果实行“同工同酬”,就意味着这些企业的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而这也成为央企反对的焦点。
【问题1】陆新之
【问题2】在今年年初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中,国务院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不过今年上半年,“两个同步”的目标好像并没有实现。这是为什么呢?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相关新闻:
[我财经]8月15日—8月19日版 [我财经]8月8日—8月12日版
[我财经]8月1日—8月5日版
[我财经]2011年7月版
(责任编辑:李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