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5日讯(记者 孔令雪 郝红波)12月25日上午,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中国联合商报社、北京大学和谐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凤梧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
赵凤梧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明确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说明诚信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家工商总局市场司原司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信用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凤梧
参加第八届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开幕仪式并致辞。(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凡/摄)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有过硬的新举措。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能够当口号喊,要有过硬的举措,要大力发展信用文化。要深化法制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激活了广大群众,激发了千千万万企业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每一个市场的主体都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公司是依法成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实体,因此,在市场经济机制的这样一个条件下,总会有人不讲道德,不讲诚信,干违法违规的事。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从古到今都有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即信息不对称。地沟油、瘦肉精在市场上售卖时,老百姓并不知道。信息不对称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商品经济的现象,就会为信息拥有的强势方不讲道德,制造机会和条件。
赵凤梧表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道德的约束、规则的限制、制度的安排、法律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落实到千千万万企业的诚信建设中。
企业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企业也是构建社会诚信的基础。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中国的企业有1200多万家,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绝对不能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号召,一定要落实到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身上。赵凤梧指出,构建企业诚信体系,要做好四件事。
一、要把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中国的民营经济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企业寿命短有各种的原因,但是企业缺乏灵魂,就不会长期生存下去。
在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当中,要让我们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济活动当中经得住利益驱动的考验,不能够见利忘义,要经得住信息不对称的考验,不能坑害别人,不能跟法律开玩笑,真正把诚信意识融入到脑海当中、血液当中,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企业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守信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对经济活动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三、要培养信用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信用风险管理和征信技术是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有别于企业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的新型的现代管理活动。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一定要培养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中国从2002年开始,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率先设立了信用管理学科,开始培养专业人才,现在已经有十多所学校有了信用管理的学科。
信用管理师职业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2005年3月31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信用管理师为国家职业,2006年1月国家主管部门正式发布了信用管理师国家标准,对从事信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职业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化。信用管理师作为国家职业,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就是说,需要参加由国家认可的信用管理师的培训,经过国家主管部门的考试鉴定,考试合格方能获取国家证书。也就是说,在中国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做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四、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企业的信用建设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借助外部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管理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责任编辑:郝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