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5日讯(记者孔令雪、郝红波) 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中国联合商报社、北京大学和谐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今日上午在北京长安大饭店召开,大会现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发表主题讲话,讲话围绕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新对策展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参加第八届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开幕仪式并致辞。(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凡/摄)
侯云春表示,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前一阶段,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九条政策,其中三条是财政政策,六条是金融政策。为什么这样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总数量中占了99%,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0%;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占全国技术创新成果的70%,中小企业所贡献的GDP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55%。从这一组数字当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小企业不仅可对经济总量做出贡献,也可对整体就业做出贡献,充分说明了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从当前面临的环境来看,发展中小企业特别重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2年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同时存在,国际经济形势更不容乐观。
这一轮经济危机刚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曾经做过判断,这场危机可能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次贷危机;第二阶段是市盈债务危机,各个国家采取经济刺激政策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三阶段是主权债务危机。当前比较突出的是欧洲的债务,欧洲有统一的货币,没有统一的财政,这是他们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危机发生之后政策难以协调的重要原因。这次危机到底向什么方向发展,尽管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还看不到希望。可采取的措施,一个是各个国家让出一部分政府权力,建立欧盟统一财政。另一个措施,是一部分严重财政收不抵支的国家退出欧盟。
展望明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日本目前仍然看不到经济复苏的希望,日本、美国和欧盟都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就当前的新环境来说,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扩大就业、扩大内需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也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已经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不可能长期持久下去。由过去的追赶型、粗放型向内涵型和依靠经济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变,这个转变很可能就发生在“十二五”期间。中小企业不仅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创造了需求,在扩大就业的同时,相应地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另外,中小企业敏锐性强,灵活性强,敢于尝试和使用新技术,许多新发明、新技术成果由实验室转向市场、转向商品化生产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我们实现经济增长结构的转换也尤其重要。
当然,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经济增长速度整体回调、经济环境趋紧、劳动力价格上升、融资难等问题,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重要。
中小企业就像经济发展体系的毛细血管,必须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延伸到这些企业去,才能为这些企业更好的服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今年到东南亚考察,对微型金融做了调查,为小型企业、微型企业服务的部门做的非常细致,不是让小型企业到银行贷款,而且上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我们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门的金融机构,开展草根金融、微型金融。
发展培育大公司、大集团,重视发展中小企业,这是两个可以并行不悖的战略方针。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竞争时,我国需要建立自己的大企业。发展大企业,也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道理很简单,一,大企业是从小企业长大的。二,大企业需要中小企业的支撑,一个大企业需要几万家中小企业提供配套支持。没有中小企业支撑,就不可能做成大企业。三,大企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家创造利润税收,但岗位数量有限,中小企业就不同了,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实施大公司战略和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这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
侯云春表示,扩大内需、扩大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前国内外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也需要重视发挥中小企业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式的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也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责任编辑: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