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视点 > 聚焦新农村

画中花里年画村

2014年08月01日 15: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走进四川绵竹市年画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之中:绿树红花、白墙灰瓦、朱漆翘檐,一栋栋颇具川西民居特色的小楼,掩映于郁郁葱葱的川西林盘之中。林盘之外,厚重的金色向远方漫延开去——5月的成都平原,已进入丰收季节,放眼望去,金灿灿的小麦无边无际。

  走进年画村,仿佛走进正隆重举行的年画展览现场:村口的牌坊上、小楼的山墙上、小院的围墙上,大门、路牌、室内,无处不是年画,或三国故事、或民间传说、或抗震救灾,栩栩如生。

  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绵竹年画起于北宋,2006年被国家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村共有年画绘制家庭作坊100多户,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500多人,全村年画销售收入超过4000万元,产品远销印度、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以前并没有如今的盛况,汶川特大地震前,从事年画绘制的家庭作坊只有80多岁高龄的年画传人陈兴才一家和另外几个人。如今的兴盛,要归功于地震之后的恢复重建。”已当24年村干部的年画村党支部书记徐世鹏告诉记者,年画村能有今天的发展,主要得益于3个方面:一是有好的重建规划。恢复重建之前,年画村并不叫年画村,灾后恢复重建制定规划时,绵竹市和对口支援的苏州市从当地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借鉴苏州桃花坞发展的成功经验,把传统年画发源地射箭台村、大乘村与石墙村合并为一个村,命名为“年画村”;二是有好的产业发展规划。在重建之初就充分考虑将年画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三是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此前村里只有颠簸不平的机耕道,如今,高速公路从村边穿过,到成都市区不过50分钟车程。

  经过几年的恢复重建,当初的发展蓝图已成现实。目前,全村集中居住率达60%,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4000多元跃居到2013年的14000多元,6年来增长近万元。2011年,年画村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村子里的“迎春画社”,记者见到了画社老板娘付绍玉。付绍玉介绍说,爱人何俊是绵竹市命名的“非物质文化传人”,何俊的父辈以画门神、写对联为生,这几年,何俊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使年画从少数传承人手中传递到普通村民手上。他创办画社,并以“画社加农户”的形式吸引村里80多名画工和绣工加入;年画内容也有更多改进,年画从墙上、门上走了下来,走上了沙发、茶几、箱包等,深受市场认可。去年,画社有100多万元的营业额,支付工资数十万元,年画收入已成为当地村民一项稳定的收入。在整个绵竹市,像这样规模的年画社有上百家。

  这里的村民们对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天赋,一部分村民靠年画致富,更多的村民靠年画带动的乡村旅游发家。

  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村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自办花展:去年端午,农民自办的葵花展,纯收入110多万元;秋天办菊花展,又赚70多万元;春节举办郁金香展,再赚130多万元。村民们告诉记者,村里几个推着小车向游客卖臭豆腐、玉米饼、炒花生等小吃的村民,一年到头也能赚上万元。

  6年前的地震灾区,如今已发展成充满特色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的乡村旅游景区。恢复重建拯救了一方百姓,也拯救了一门艺术,兴起了一个产业。

(责任编辑: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