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日讯(记者 郝红波)“这次展览是自己多年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对自己多年艺术创作的肯定和鞭策。油画创作需要将中国文化和自身特色融合在画里面。写实画家应该以独特的个性表达介入时代,而不是简单地再现日常生活场景。”12月31日,著名油画家卢鹏先生在“鹏程万里”油画展举办中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12月31日,著名油画家卢鹏“鹏程万里”油画展在北京举行。
本次展览共展出油画作品58幅,都是画家卢鹏先生近年来在深圳、青岛、桂林、张家界、泰安等地创作的精品,既有画家的得力之作,又有画家的探索之作。

著名油画家卢鹏先生(左三)在“鹏程万里”油画展现场与观众进行交流。中国经济网记者 郝红波/摄
10多年来,画家卢鹏辗转大江南北,深入名山大川,乡村群落,用油画技法表现诠释自己的内心情感与追求。每年坚持下乡写生、创作,经过长时间探索,已经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绘画创作初步趋向成熟和稳定,这些作品在色彩的调和与运用上足以诠释他在绘画上的精神内涵与娴熟的绘画技法,得到油画家陈岭、李志强、朱曜奎等老师的肯定和支持。
“画展对我多年艺术创作的肯定和鞭策”
“将画展安排在2013年岁尾和2014年的初始,也是表达一个‘辞旧迎新’的意愿。这次展览不仅是自己多年艺术成果的展示,也是对自己多年艺术创作的肯定和鞭策,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画展与众多艺术家、观众进行交流和探讨。”卢鹏向记者表示,“如果观众能够读懂我的作品,通过作品感受到内心的愉悦与激动,那证明我内心的自然流露得到了响应。”

著名画家卢鹏先生油画作品《大榕树下》。中国经济网记者 郝红波/摄
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都有其美好的寓意。卢鹏指着油画《大榕树下》说,“这是我们那边乡村的景色,天是蔚蓝色的,那种意趣,是一种放松的、不负载太多的雅致。绿色的田野很宁静,远望的山峦就在云雾之间,两名年轻的少年静静地坐在百年大榕树下,享受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静谧与幸福。”《大榕树下》既符合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又具有“中国画”式韵味。卢鹏喜欢把最朴素的东西当作语言来对待,稻田、溪水、动物,甚至天上的云彩,这些再简单不过的事物,却往往能让他心情愉悦,并以最质朴的方式搬上画布。他常到乡村去写生,有时就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吃住一起,他自认和自然以及当地的民风民情融合一体,“画画是一个精神的洗礼过程,也是我创作的源泉。”
要用画笔说出最想说的话
“这个过程是发自内心的,我觉得自己不够了就开始去发现新的东西。”否定自我以及变革,对于艺术家来说无疑是“痛苦”的,而另一方面的苦还在于“艺无止境”,“你越往后画,越觉得绘画太难了,太高深了,太神秘了……画家的痛苦就是要说出你最想说的话特别难,你画得再好都还是有很多的遗憾。”卢鹏表示,“我每一张画都是一个重新开始,我尝试着用新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但结果我无法预测,所以我的画都是充满试验性的。”
将中国元素融入油画创作
据卢鹏介绍,目前各种各样的画派都有,古典画法比较接受大众化,比较写实,但是太写实就容易让人觉得太伤笔画,没有灵感。卢鹏将一些印象画法融入进去,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不仅包括了写实派的风格也将西欧古典画法融入进去,最后就是融入中国元素,中国五行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并且从2004年保持到了现在。

著名画家卢鹏先生油画作品《秋涧》。中国经济网记者 郝红波/摄
卢鹏说:“我以前的创作主要画古典,后来慢慢琢磨,觉得没有自己的风格,我拿一套特色的画,自己慢慢想,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到现在作品比较写实一点也是用这个方法,农村里面的景象在里面,树林上都是一层层楼房,吉祥的东西在里面。我喜欢画比较吉祥的东西、向上的东西,色彩比较灰一点,不是很鲜艳那种,我喜欢这种色彩。”
卢鹏告诉记者,油画创作需要将中国文化和自己的特色放在画里面,如果要画桂林山水就要去桂林,要将中国的文化融合在里面,构成一幅画。
画家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
“我对古典主义的迷恋依然存在,但我更想创造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古典主义是一个我永不枯竭的资源,我的新作中仍有古典艺术的因素在其中。”卢鹏在绘画语言上更多地吸收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也更重视在形式上的探索。
谈到新作灵感来源,卢鹏告诉记者,此前自己偶然翻看相片,从中,他发现了很多灵感。“这些照片代表了当下社会最明显的一些时代特征,比如,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大家都会选择到处旅游,然后留下各种状态的合影。这些合影中,有的人很兴奋,有的人是狂喜,有的人则是不知所措。于是,我决定把它们都画出来。写实画家应该以独特的个性表达介入时代,而不是简单地再现日常生活场景。”
据悉,画家卢鹏“鹏程万里”油画展将持续展出至2014年1月16日。
相关链接:
卢鹏,广西梧州市人,幼承家学,喜爱周易文史,尤爱美术绘画,现居北京,职业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