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时报》报道,证监会新发布的再融资新规影响力开始螺旋放大。作为应对,上市公司紧急叫停方案,调整发行价,缩减募资规模,如今又开始遭受重组配套募资认购方大面积“出逃”。
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林耘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这一次证监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来重新规范非公开的定增。我们知道过去这两年定增做的非常多,其中又以非公开的定增找几个关联方,或者是找几个有兴趣的,私底下沟通可以快速甚至是大规模的完成定增。以前的做法中存在的弊端就是连续融资,不管需不需要大规模的融资,为了使得出资方积极参与,通常通过对定价的时点的选择,给出套利的空间,就使得企业得到好处,大股东得到好处,参与定增的人得到好处。但是谁买单?一个就是二级市场投资者买单,第二就是整个市场资金配置方面出了问题买单。
这一次证监会“一刀切”要求再融资的时候,通过非公开定增的再融资有额度的限制,每一次不能超过总股本,总市值的20%。第二有时间限制,比如是两次融资,各种融资之间还有18个月的期限。第三账上你没有钱,需要钱,不能给关联方借钱,还要买银行理财,还要再融资等等一系列的手段。所以新规出来之后,效果立竿见影,有一批没有赶上的就灰溜溜的复牌,开始重新回来不融资。
有一些是采取重大资产重组的再做融资配套,这个证监会给了一定的回旋空间,它要求配套融资这部分要按照非公开的做法来做,实际上给的空间很多,参与定增的投资者未必敢参与起来,因为这个原因失败的也比较多。那么从证监会的角度来讲,它不太怕你再融资的失败,它要的是再融资整体规模被控制,要的是腾出来的资金更多往IPO方向倾斜,证监会想要达到这个效果。
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讲,既有利好又有利空,利好的部分是整个市场失血的程度,被融资规模会受到限制,在存量博弈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有一些利空的成分,有些企业本来有机会通过并购等实现快速发展,现在这条路没有那么方便了。原来想通过定增等并购快速发展的企业现在走不通之后,估值水平就会下来,投资者持有这类股票短期之内有代价,这个消息有利好但对市场来讲短期内有冲击。(中国经济网记者袁晓芳)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