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包括IPO和再融资合计为18355亿元,再融资额度达到历年新高。随着2016年新股发行常态化,堰塞湖“水位”逐渐降低,股票供给有所增加,但也由于近期行情变化引起一些讨论,近期不少投资者把新股发行常态化看成是日前股市下跌的“元凶”。
据了解,目前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业界普遍认为,新版打新规则实施前,打新确实会扰动股市资金,但目前这一问题已经不突出。不过,新股发行常态化对“庄家”、职业炒新者、垃圾公司等股市投机者确实有影响。多因素叠加下,股市略有下跌时,新股发行便会再被提起。那么IPO提速对A股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林耘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现在IPO逐渐提速确实有一个合理的背景,因为国家强调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如果有更多的企业能够上市,从股市上拿到资金或者更快发展,它反过来也会推动中国经济更好表现。所以从IPO发行的角度来看,应该说能发多少就尽可能去发,特别是那些排队的企业,希望能够尽快拿到钱办事。IPO比较快还考虑到市场过去的问题,因为股市是错综复杂的,单看左边的时候,会发现排队IPO的企业很多,形成堰塞湖;看右边的时候,还会看到股民经历股灾之后,现在市场处在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当中,过去一年投资者并没有挣到钱,而IPO速度过快,显然大家还要继续赔点钱,究竟能赔到什么程度?这里头是要兼顾考虑的。
IPO融资对市场的影响有四级火箭的效果,有的只统计IPO融资的时候拿走多少钱,这个是不全面的。现在企业IPO融资是愿意少融资,少融资表面上吃亏,但是它会使得股本的吸释比较少,因为流通股的比例会比较少,二级市场会定价比较高,以后再融资再圈钱的时候,或者以后大小非减持的时候能够卖到一个高价钱。
所以在统计IPO规模的时候,不能简单的以为这是一了百了,一次结账买单的做法,而是后续有四级火箭,要看到在三年后大小非解禁的时候会形成洪峰高潮,它并不是当下的一个影响。投资者对被当下的资金分离,以及对长期预期的改变是很现实的态度,并不是说老百姓不会算账,只有领导才会算这个账。
IPO提速对市场的正面作用,第一个是通过供给来影响市场定价,从市场拿钱支持实体经济,第二个影响是通过供应量的增加,遏制市场过度投机的现象。但是也有一个分寸感的问题,就是用时间来平滑可能会好一点,或者用市场的承受力来平滑会好一点。
最后关于所谓IPO提速的常态化,常态化给人印象好像是一日三餐该吃什么喝什么,但目前常态化并不是A股历史上的IPO常态,因为像现在每天发个两三支三四支的做法,在A股历史上是不常见的一种状况,不能简单叫做常态化。A股历史上面的常态是IPO一旦失控的时候,都会导致市场出现低迷,甚至走熊市,最后IPO跌停,那才是A股历史上大轮回当中的一个常态,IPO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承受力两者一定要结合在一起,然后尽可能快的去推动,这样才是有利市场长久发展的做法,还是要兼顾市场的状况。(中国经济网记者 贾佳)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肖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