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保监会29日发布修订后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将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由现行的51%降低至1/3。保险公司股东拟划分为财务类、战略类、控制类三种类型,准入要求逐级递增。关联方或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达到战略类或控制类股东标准的,其持股比例最高的股东应当符合关于战略类或控制类股东的有关要求。
有媒体分析认为,《办法》大幅度抬高了控股保险公司的门槛。仅就财务实力一项指标来看,如参照《办法》中对控股类股东的财务指标要求,A股3000家上市公司中只有470家公司符合标准,这意味着,有超过80%的上市公司将无缘控股一家险企。如再加上“现金流量波动受经济景气影响较大的”不得成为控制类股东这一要求,符合要求的公司更将大为减少。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许维鸿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这个还是“野蛮人”的继续发酵,“野蛮人”很多时候是险资背景的投资者,在A股市场跨市场通过金融杠杆投资交易或者是投机交易,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现在险资对于A股市场投资杠杆门槛的提高也是必然过程,我们除了要从保险行业本身解读这个问题,还要从更大的层面解读,2016年越来越发现,中国的市场已经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分裂,逐渐相融合,上市公司能不能控险资,或者能不能用险资融资平台变得格外重要。
另外,险资、证券公司的资金、银行的资金这三方面资金变得越来越融合,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分业监管要逐渐向混业监管过渡,而分业经营也必然向混业经营过渡。所以2016年有一个热点词汇叫险资概念股,2017年这个概念股不会存在了,因为2016年很多机构打着险资名义未必背后有险资,或者有一点点的险资,它就拿这个事来说事。为了避免这个事在2017年继续出现,我们需要把目前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逐渐过渡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管机构和管市场清晰监管责任这样的一个管理体系,这也是国际规律和大势所趋。所以2017监管的看点,不仅仅是险资概念股能不能彻底消失在A股市场,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防微杜渐,让未来这些不良资金,或者说跨市场的资金监管空白问题逐渐消失。(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晓芳)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肖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