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人才流失有所加剧。据媒体报道,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特别是金融、贸易类业务部门离职率上升明显。某中央级国有保险集团,2014年以来集团公司班子成员走了1个,直属单位领导人员走了5个,直属单位总部部门级管理人员走了12个。
此外,上市公司2016年中报显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出现离职潮,三家银行上半年员工总计离职18000人左右。据鞍钢的一位基层干部透露,去年厂里来了3个大学生,春节同学们聚会后就走了2个,大专生也走了不少。厂子一般都不敢给新来的大学生探亲假,否则回去跟老乡、其他同学一比较,回来就辞职不干了。那么国企为何难以留住人才呢?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董少鹏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第一,要对国企人才流失的比例有一个比较理性的判断。第二,国企部分人才流失或者流动到其他的经济成分所控制的企业,也是市场化不断推进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
过去国企不但是铁饭碗,而且是肥饭碗,待遇非常丰厚,随着国企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各种财务的管理更加严格,可能薪酬、待遇方面过度发放福利的现象有所减少,而其他所有制的企业为了吸引到人才,会开出更高的价码,也会吸引一些人才过去。人才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选择是正常的,但是最终给一个人才什么样的待遇,企业还是要靠创造利润来兑现和覆盖这些成本。
“随着改革的深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跟国有企业在同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竞争,不同领域的企业不再区分国有还是民营,而是会划分一线还是二线,毕竟同一个行业的企业还是要分一二三线,根据不同企业的一二三线的差异,薪酬还会趋于市场化的均衡。因此对于流动,只要是依法合规的,都不必大惊小怪,而更多应该从市场是不是需要,人才是不是愿意选择这方面去评判。”董少鹏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肖霄)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