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今年河北省要压减1726万吨炼铁、1422万吨炼钢产能。为此,河北省从上到下去产能的决心坚定不移,并将压减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和装备。不过,由于补偿资金落地难、压谁不压谁欠公平透明等市场和政策因素制约,企业去产能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这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业内仍然看好未来5到10年国内钢市,警惕2020年至2025年国内缺钢。有业内人士介绍,炼铁高炉、炼钢转炉的服役年龄约15年,目前国内现有钢铁产能基本建成于2010年前后,即使没有政府之手强力去产能,行业自身在2020年至2025年也将进入装备集中淘汰更新期,当前用力过猛“急刹车”,将来可能会缺钢。
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董少鹏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关于钢铁去产能的问题,现在有的地方出现了行政性过强的现象,但是总体来讲从中央的政策而言,还是希望用市场化的手段,市场化的途径来实现钢铁的去产能,当然有一定的行政色彩我们也看怎么去理解,解铃还须系铃人,有些地方钢铁产能过剩和行政的上项目本来就有关系,所以行政性完全去除也是不可能的,关键要看我们的产能去的是落后的、高污染的、低效的产能,而不是说要把好的产能,生产钢的质量比较高的这样的产能去掉,这方面从舆论引导上、宣传上还是要说清楚,现在由于去产能任务比较重,有的呼声就出来了,你行政性过强,或者说去了以后,未来五年十年缺钢了,这种担忧基本是杞人忧天。
钢铁行业应该说尽管地方上项目的冲动在过去一些年是存在的,但是市场化也具备一定的基础,如果市场需要相应的优质,包括一般品质的钢材,市场自然会响应,客观上无论是国内铁矿石还是进口的铁矿石都在按市场基本规律在走,我们之所以说去产能关键是针对低效的、高污染的、低质量的钢铁产能去进行的。所以这方面从舆论宣传上需要加强主流渠道正面的一些解读。(中国经济网记者 贾佳)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肖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