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国家已经批准43个城市建设规划,总里程8600公里,目前已经通车里程3400公里,在建里程约3000公里。其中囊括了中国绝大部分的一二线城市,甚至连徐州、南通、芜湖、绍兴、洛阳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三线城市也已经入列。
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大概要7亿人民币,每年要投资超过3000亿元。正在突飞猛进的地铁建设,遭遇着资金难题,筹资渠道和主体也相对单一。那么钱从哪里来?香港的“轨道+物业”模式,可以为一二线城市借鉴,但也需要配套的土地政策跟进,目前内地城市在轨道物业开发方面与港铁仍有巨大的差距。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徐洪才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中国城镇化加快推进,在未来5年城市之间互联互通,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钱从哪来?我看要靠金融创新,靠政府的孤军深入、单兵突进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香港的经验是采取PPP模式,也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的规模相当大,而且投资周期相对比较长,直接产生的商业效益、利益、投资回报偏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资力不从心,如果吸引民间投资参与,恐怕也要让它尝到甜头,让它有利可途才行。直接回报不高,因此要采取综合性手段,香港的经验就是把土地的开放、地铁上面土地的商业运作等进行综合应用,羊毛出在猪身上,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手段,让社会资本有投资的积极性,最终解决了大量融资的难题。
除了香港,日本的一些经验也可以借鉴。日本在半个世纪以前,在城镇化加快推进工业化、高铁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是采取了一些类似的办法,通过市场化的投资,在运营管理方面,采取自由化、民营化的办法,通过调动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机制发挥潜力,众人拾材火焰高,未来这种高铁的基础设施投资融资难题是可以解决的。(中国经济网记者 贾佳)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韩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