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水呈现新常态,宁愿在资产端挤牙膏,也不愿猛开闸全面降准。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艾学蛟表示,现在央行对货币方面已经有所宽松了,但这些政策的好处并没有让下面的中小企业体验到,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实施之后一般有三到六个月的滞后期,所以还需要一点时间。现在的问题是,央行能不能再出台一些大的放水政策呢?我认为坚决不能,否则又会带来一些问题。
“在经济方式转变过程中,有一些过剩产业必须压缩,如果现在过快放水,很可能让它们复活。当前我们既要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又不能让那些死掉的过剩产业复活,所以信贷政策、货币政策一定要把握好力度。现在央行挤牙膏实际上就是一种微调,是在把持平衡,这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未来国家发展的目标。”艾学蛟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晓琴)
以下是本条新闻的播报内容:
【播报】来看今天财经今榜第二位的新闻。
如今的常备借贷便利似乎已经成为央行频繁祭出的手段之一,用来调整市场流动性。据人民网消息,2014年前三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2.84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次高水平。这意味着,前三季度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比较大。但现实情况确实,虽然市场流动性充裕,但资金价格却在节节攀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日趋高企。
对此,有专家分析指出,银行间的宽松不能传导到实体经济,昭示了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出现了问题,或许在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环节卡壳了,为此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核心就在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而此时央行的意图则是,维持适度的基础货币缺口,也就是维持流动性结构性短缺的状态,它宁愿在资产端挤牙膏,也不愿在负债端猛放水进行全面降准,这正是央行货币政策“紧平衡”的体现。
【点评】艾学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