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各地交通执法部门对“克隆出租车”始终保持高压打击的态势,但克隆车却越打越多。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在《我财经》节目中说:“私家车开十年可能就跑二三十万公里,但出租车跑一两年就是二三十万公里,公里数是私家车的很多倍,如果出租车到了年份的话,本身就不该让它流入二手车市场,早就该进垃圾厂回收了。”
张捷同时指出,“我国汽车产能已经过剩,被淘汰的出租车跑了这么多公里数,排污也很大,又污染环境,还让它在市场干什么?我们在法律上也不该给这些黑出租利益寻租的空间。”(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沥慷)
以下是本条新闻的播报内容:
【播报】出租车是城市交通行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各地一直将严格出租车行业管理规范、提高出租车行业服务水平放在城市管理的重要位置。然而,一种外形、颜色、车顶广告,甚至连车内计价器、空车灯、防护栏杆等也一应俱全的“克隆出租车”,一直以来都在扰乱出租车市场和运营秩序,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来看记者调查。
【小片】(1分40)
【播报】虽然各地交通执法部门对克隆出租车,始终保持高压打击的态势,但每年查处的克隆出租车却屡屡超过过去全年查处的数量。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克隆车越打越多呢?刚才我们在短片中看到,克隆出租车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据了解,行业主管部门三令五申,报废下线出租车必须把外观车身颜色及车内设施拆除后才能推向二手车市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企业对相关的规定置若罔闻?“克隆出租车”又该如何肃清呢?
【点评】张捷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刘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