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
我很高兴受邀出席这样一个重要的论坛,我也很喜欢今天论坛的主题“绿色PPP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绿色大概是在地球上拥有最多喜好者的一种颜色,而绿色发展则是最有可能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或永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如今,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指导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而确立这一发展理念可谓相当不易,它不仅以我们实现由贫穷到小康这一重大转变为前提或基础,而且也是以我们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惨痛的代价作成本的。全国很多地区天不再蓝、水不再碧、土也不再干净,资源被毁灭性开发、环境被颠覆式破坏,以至于今天我们不得不花费巨额财资去加以修复,而有些方面已到了不可逆转的境况。显然,在当前和未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一发展理念并认真加以落实。
不久前,我在一次比较重要的论坛上作了一个题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使命与品质”的主旨讲话,主要是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论述了绿色发展。今天我结合会议主题,以“新时期绿色发展的基点和路径”为题再谈一些看法。
为什么要推动和实现绿色发展?简而言之,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为具体的说,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或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准确的说,是人类整体或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定义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把握整体这个概念外,即它是指全人类而不是某个个人或某一个群体,是否可以考虑用这样依次提升的几个词汇来反映:一是生存。它体现的是温饱的状态,它使人类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得以延续发展。二是满足。它体现的是富足的状态,它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得到实现。三是舒心。它体现的是幸福的状态,它使人类不因外部环境不良而感到不适,这包括安全环境、生态环境等等。四是长寿。它体现的是健康状态,它能给人带来越来越长的生理寿命。
如果这样的认识可以接受的话,把它们与绿色发展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进一步作出这样的描述:第一,绿色发展要使人类得以永续繁衍生存,或者说保障人类永续繁衍是绿色发展的最基本要求。第二,绿色发展应努力推动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状态愉悦的有机结合。第三,人类平均寿命增长状况集中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状态,应当把它作为衡量绿色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根本标准。
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多说几句。前不久国家统计局提供了一个数据,迄今我国人均寿命为77岁。分阶段看,1949年到1978年,平均寿命从35岁提升到68岁,而1978年到2018年,进一步提升到77岁。从中可以看到,后一阶段的提升幅度虽然也不小,但不如前30年的幅度大。深入分析,前30年幅度提升较大,固然有不再因连绵战火导致大量人口过早死亡的因素,恐怕还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个方面是公共医疗资源分配比较均衡、医疗体系比较健全,就医相对容易,总体上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农民,由于有乡村卫生院和赤脚医生,治疗比较及时。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不仅使人们少得病,而且很少得怪病,那时癌症患者是比较少的,我们面对的主要疾病挑战是血吸虫病、疟疾、天花、麻疹等。1978年以后,人民生活更富裕了,医疗技术也更先进了,但寿命提升的幅度为什么收窄了?除了生命成长的一般规律是越走高越难提升以及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等原因外,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不仅使一些旧病如血吸虫病、鼠疫等卷土重来,而且导致了大量不治之症的发生,许多人因此过早失去生命。今天,当我们面对污尘蔽天、黄风怒号、雾霾压城的状态时,我们能够刻骨铭心地感知到曾经的天蓝水碧土净的生态环境是多么的珍贵和重要。人的寿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最高水平的医院、也是一座最能延长寿命的疗养院。当今世界上一些人均寿命较高的国家,如日本接近84岁、瑞士超过83岁、韩国超过82岁,美国的人均寿命也高于我国,达到了78.5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支撑因素。
我以为上述三点就是绿色发展的基点,因而也应当是我们推动绿色发展的工作基点。那么立足于这种工作基点的有效路径是怎样的呢?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工作基点与路径选择的一体考虑,我们对绿色发展的内涵应该有更加深入和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应该把握住这样两个方面:第一,绿色发展不是简单的栽花种草修湖建园,也不只是就事论事的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的品态、一种全新生产生活方式,它体现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嵌刻在经济社会运行的各种元素、各个程序之中。它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与客观呈现,意味着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交融,意味着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高度发达,也意味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的康宁顺达和山川大地的秀美壮丽。当然,它也必然带给人们健康长寿。第二,绿色发展并不是不要发展和抑制发展,而是要实现更好的、更高质量的发展。生态保护是硬要求,但保护不是被动的;生存发展是硬约束,所以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切实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有机协调。
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思考推动与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似应当在这样一些方面下功夫,或者说应紧扣如下四个字做文章:
一是“导”。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严格的同向体制约束、法律强制和政策激励,依此将一切生产消费行为导入绿色发展的轨道。在这方面,既要考虑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等具体实际,从而在适宜的领域、特殊的地区、非关键环节,在有关实施力度和时间考量上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又要对涉及整体的关键领域、决定性因素实施严格的管控,不屈从于某种现实需要和应急任务。要倒逼社会各方面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切实保护好水、气、土等基本环境元素。
二是“提”。运用绿色技术如循环经济技术、绿色载体如田园综合体等改造提升产业结构,推动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全面转型,并大力拓展节能环保型产业、清洁能源型产业,全面形成以绿色制造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工业、科技革命和以数字城市、数字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创新与绿色发展在方向、内容上是一致的,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进的机遇,以超常规举措抢占制高点。
三是“融”。以绿色生态资源为基础,促进各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延伸绿色产业链条,推动其他产业绿色化转型,形成“融”经济、打造“混”产业。这意味着不仅可以科学利用绿水青山本身的资源发展特色经济,还可以依托美丽的自然山水,把康养、旅游、医疗、文化创意和房地产等产业结合起来,实现融合发展,做强做大绿色产业。
四是“转”。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深度开发,将绿色生态功能转化为生态产品价值。其基础是,探索建立基于重要生态产品等的区际间利益平衡机制,主要包括流域上下游、区域毗邻地区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重要生产资料输出地与输入地间利益平衡与补偿机制等,其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这方面,国内已有多个地区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如新安江千岛湖流域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与用水地区间的对口协作试验等。这些试点探索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生态功能是可以现实转化为生态产品价值的,绿水青山能够真正变为金山银山,珍贵的蓝天碧水净土应该有高昂的价格。对此,我们应当做更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做好有关指标体系的设定、权重的把握和价格的考量,综合考虑范围、内容、方式、期限等因素。这样做,不仅能使拥有青山绿水生态的地区获得实实在在的益处,而且能真正唤起各方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
绿色PPP是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以发展绿色项目、实施环境治理为己任,而且通过适宜的机制把政府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今天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而政府财政与债务约束从紧的情况下,绿色PPP可以大有作为。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强化科学操作,进一步有效发挥功能,努力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赵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