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专家王守清近日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专访,就中国PPP发展现状、PPP市场存在的问题、PPP思维的应用等问题分享了个人观点。
中国近5年PPP项目≈全世界总和
“中国这五年来做的PPP项目可能相当于全世界所有国家PPP项目的总和。”王守清估计道。
根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有PPP项目9249个,投资额14.1万亿元,涵盖19个领域,其中开工建设项目3559个、投资额5.3万亿元。世行数据显示,全世界PPP项目总数目前为6907个,全部项目总投资额达1.61万亿美元。“在世行统计中,政府或者国营企业占股超过25%的项目不归为PPP项目。”王守清解释道。
中国PPP市场正从粗糙式发展走向更规范。2018年初至2019年9月底,财政部共对3586个项目实施退库处理,分类处置173个示范项目,清退48个咨询机构和19名入库专家。国务院2016年12月14日、今年7月1日发布实施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政府投资条例》。
其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保行业的PPP比率比较高,参与的民营企业也比较多。”王守清说,这也是第四届“中国PPP论坛”主题设定为绿色PPP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之一。据悉论坛将于2019年11月16日在北京·清华举行。
问题+建议:PPP条例难很快出台 可设国家层面PPP中心
目前我国PPP市场在部委分工协作、人才、政府信用、法律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
备受关注的PPP条例,“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很快出台,主要是和其他法律衔接的问题,权力利益划分也有争议。”王守清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解释道,比如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土地管理法等立法时没有考虑到PPP的特殊性,有些地方没说清楚。而条例级别低于法律,无法以条例为准。
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王守清说,PPP涉及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交通部等部委之间的协调,流程比较复杂,而且各部委、社会资本等各方对PPP的理解不同,即使是财政部预算司和金融司对PPP的理解也可能不完全一样。“业界真正懂PPP的人,全国可能不超500人。”
此外,“中国是人情文化,很多政策不够细,凡需专家评审的环节基本变成走形式,可行性研究变成可批性研究。”王守清直言道。
针对现存问题,王守清建议成立独立机构,比如国家层面的PPP中心,或者至少建立一套协调机制。此外,可酌情考虑给项目分层分类,修建地铁等特别大的项目交由央企,小项目交给民企。“还是要回归PPP本质,让央企和国企退出PPP,只做第一个P,或只做传统模式的公共项目,这样也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走出去实施一带一路项目。”
类PPP:清华校园收费停车的多方共赢
“PPP模式只能用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但PPP思维和方法论可以适用于任何项目,我们称之为‘类PPP’。”王守清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说。
以清华大学校园的车辆进出管理和收费为例,王守清对“类PPP”做出了生动解释,清华不是政府,但它也类似于政府一样,招了一个专业公司即投资者负责这些事情。以前清华进出车都是清华自己管,管得不好,清华教职工还要交费。清华跟专业公司签署授权合同后,如果校外车辆停车费用能够保证收益,那么教职工就不用交费,公司还能赚钱,这就是共赢。
“这种合作并不是PPP,但是它用了PPP的思维。所以说PPP很有意思,只要理解了,它的理念到处都可以通用。”王守清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鞠然)
(责任编辑:李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