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令人心悸的“黑天鹅”之后,金融领域又现“灰犀牛”。业内专家解析,这个舶来品新名词是对概率大、冲击力强的风险的贴切比喻,代指没能及时阻止本来有能力、有机会阻止的金融灾难事件。近日,党中央非常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始终要求守住底线,特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黑天鹅”“灰犀牛”等风险隐患做好防范。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刘艳在《我财经》节目中称:“不光是在中国,在各国——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金融资产圈都在不断地上演着‘疯狂动物城’。”“灰犀牛”的破坏力在于,平时行动迟缓,感觉离你很远。但是当它走近你、危机越来越近时,它行动速度越快,打一个措手不及,到时候再想办法应对危机已是回天乏术了。
谈到如何应对防范“灰犀牛”时,刘艳表示,在这种危机措手不及情况下,金融体系需要有很强的预警能力,预警技术反而是第二位的,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自我检讨反思的能力和态度来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房地产带来的相关金融问题,尤其像影子银行,以及房地产泡沫等“灰犀牛”式金融隐患,应该在全社会进行一个去杠杆总体预警的情况,把流动性相应地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畴。同时,银行之间的同业杠杆要进行一定的有效控制。对于房地产,如果能从市场角度,从源头上把交易的火热降下温来,不是说要求房地产快速下跌,而是相对进入到一个稳定的平和期,那么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可能性在中国会大大降低的。
“灰犀牛”是否会来?刘艳认为,“灰犀牛”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性的,所以这种系统性的影响需要提前积极采取强有力调控政策来稳住潜在危机,而不是抱着“我走走再看,万一这个犀牛不来呢”的侥幸心理。“如果说我们能够把不管是房地产,还是金融银行,这些‘灰犀牛’们真的能够安安稳稳的和人类共同相处,和我们的实体经济共同相处的话,应该说它不仅不会成为我们的一个危害,相反成为我们整个金融经济生态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刘艳说。(中国经济网记者王茂林 实习记者李孙品)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