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热持续升温问题不断,或将迎来监管规范年。有关数据显示,三年时间,PPP项目拟投资额冲破14万亿元,种种问题伴随着爆发式增长愈加凸显,这引起政府和市场的担忧。5月,国家发改委一周内召开三场座谈会,摸底PPP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并将上报给国务院。4月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通知,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变相举债,PPP条例也将在近期公开征求意见。如何看待PPP潜藏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徐洪才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我觉得加强PPP项目的监管势在必行。这里面确确实实在各地PPP项目落地的过程当中,暴露出来一些潜在的风险。虽然如今地方政府积极性很高,但是对PPP运作模式的复杂性和它的规范性,认识不足,很多政府官员还是沿袭老的思维模式。”
谈到PPP的现状和问题,徐洪才分析道,所谓PPP就是三个P,就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其实就是公共部门的资本和私人部门的资本形成一个合作。但是在地方上呢,这三P就变成了两P,其实就是地方政府的资金,地方政府的企业一合作来得快,私人部门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即便参与了,它也是在里面起到一个很辅助性的角色。因此这些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通过国有银行机构把钱贷进来,充当资本金,然后以项目资金在这个资本金的基础上再向银行举债,其实是放大了金融杠杆。但是这种方式来得快,项目资金到位比较快,立竿见影,但是潜在风险因此增加了。而PPP模式,实际上我们是想把私人资本引进来以后,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项目未来财务的可持续性,对项目的管理运营等等方面,要提高它的效力,降低它的成本。但是实际看来,效果不是太明显,好经给念歪了。
“我觉得就是要搞一点调查研究,针对实际做法不规范的,我们要及时纠正,给予指导,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不要到将来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到那时候可能就晚了,来不及了。应该说现在对PPP项目及时进行规范,我觉得应该是适当的,应该说是适逢其时的。”徐洪才补充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茂林)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