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全球金融市场遭遇美联储“鹰声”的突袭,市场对美联储9月加息预期升温导致上周五美股大跌,全球其他主要市场出现震荡,本周一A股也未能幸免。有券商认为,投资者应放弃货币宽松幻想,短期内关注市场风险点以及后续财政政策领域的发力,等待夯实基础。
分析指出,股市反复证明,每一次市场恐慌杀跌出现,都是逢低吸纳的大好时机。这一次,也不例外。周边股市的负面影响,很快也会淡去。对于后市来说,近期的下跌更多的是借利空洗盘之意,此处千万不要随便割肉。当然,今日缺口较大,短期市场还有反复,保持仓位下耐心等待低吸良机。具体操作上,逢低可逐步加仓,重点关注央企改革、一带一路标的。此外,短期回避次新股以及高送转概念股可能回落的风险。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美国利用加息的声音操控全球市场由来已久,而且这种操控对于全球市场影响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如果美联储真加息了,导致美国股票巨大压力的时候,对美国整体市场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张捷指出,美国之所以要讲宽松变调,实际上是欧盟在不断的宽松,现在已经宽松到企业债都变成负利率,什么都变成了负利率,就像“你欠我钱,最后我还要倒给你钱”。背后的原因是现金没有出逃,就是它的金融系统里面存在巨大风险,所以对于西方那些股票来讲,别说抄底,有时候甚至跌的没有底,包括2008年后很多股票被重组,例如现在通用的股价只有原来的1%。
在中国大家总想抄底,因为中国上市公司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根本不会退市,重组以后又可以涨好几倍,总是有底。除了上市公司的政策,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速度、中国的M2广义货币扩张速度都已经脱节,都是处在低位,实际上是属于相对安全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可能中国和世界的走势并不一样,虽然可能会有恐慌。
“抄底绝对不是在全球可以随便抄底的,因为国外的银行会破产,如果抄到一个破产的股票,就什么都不是了。中国要抑制一些盲目的海外投资冲动,现在很多人一说起来就想到海外抄底,这其实风险很大。”张捷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晓芳)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韩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