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初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的文章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名气便急速上升。据媒体报道,韩春雨一向个性鲜明,从不迎合一项考核指标,而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而河北科技大学也给了他低职高聘的待遇,虽然是副教授,韩春雨却享受教授津贴、三级岗的工资,甚至拥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韩春雨表示,如果在其他985、211高校里,自己很有可能因为各种考核被淘汰。
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刘艳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其实韩春雨不是可能会被985、211学校淘汰,而是根本就进不去这样的学校。低职高聘意味着在现有事业行政体系之下,韩春雨凭借自己的职务、职称获得了最高待遇,而河北科技大学并不是一个重点院校或者说名校,所以首先要给河北科技大学点一个大赞。”
“韩春雨是幸运的,河北科技大学也是幸运的。”刘艳说,过去搞教育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但现在很多高校却是不拘一格限制人才,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人才进来,很多人连进高校的资格都没有。比如一些高校会规定应聘者具备什么样的职称、户口在哪里、女性是否生过孩子、家人是什么结构、论文发表过多少篇等等。但论文发表的篇数并不具有代表性,发表两篇和发表三篇可能并没有太大区别,何况很多人一篇论文的价值可能远远高于其他人十篇。总之,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了像韩春雨这样的学者的发展。
而相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更是如此,由于社会科学很难获得诺奖级的科研成果,只能用一些条条框框来框,这样非但不会将人才框进去,相反却让很多不是人才的人进去了,因为这些人只会单纯为了达标努力,而不是进行创造性的科研行为。
“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确实需要反思自己到底要什么,如果是以价值为考量,就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刘艳指出,对于学科建设来讲,所谓价值就是学科未来和国际科研接轨的可期盼性规划。评判一个人才,不仅在于他曾经做过什么,还在于他能否留下科研创新的种子,并能把这粒种子抚育成参天大树。“韩春雨这样的人就能还给高校一片森林。”刘艳感慨道。(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雅坤)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