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网站5月3日的消息显示,4月央行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抵押补充贷款(PSL)。当月国家开发银行根据棚改贷款的发放和回收进度归还抵押补充贷款36亿元。4月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13911.89亿元。与此同时,央行公告称,从2016年5月起,央行在每月月初对三家银行发放上月特定投向贷款对应的抵押补充贷款。
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按照世界金融业的规则,央行就是最终贷款人。央行作为最终贷款人,就是要给这些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的时候发放贷款。余额13000多亿,数额不小,但是相对于央行的资产规模来讲,只占央行资产负债表的5%左右,这个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央行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因为这种定向的投入能够保证央行释放的流动性,进入一个定向流域,而不是大水漫灌。对于银行的资金怎么引导实业发展,以及提出来的微观微刺激的调控政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捷继续分析称,现在央行把贷款越来越常态化,改变了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潜规则。因为以前中国的一些银行业,有缺了流动性的,哪怕去银行间拆借利率报表,他都不会去找央妈,不像其他的国家碰到类似的问题,都是找央行来解决。
“当时的潜规则是银行不会破产,银行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找了央妈的话,大概银行的领导班子就要被调整了。现在银行出现类似的问题,可以找央妈了,出现真正问题银行也会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是一个很大的调整,美国做类似的事情做的很多,而且做的没有中国透明。我们现在是公开给哪些银行的哪些投向,实际上西方很多做的时候,是单独之间银行和央行的交易,其实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跟央行做贷款的企业秘密问题,并不是完全公开。中国在金融领域的透明性做的比世界的其他国家要好。”张捷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贾佳)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项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