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12日报道 《今日巴基斯坦报》网站11月10日刊登文章,题为《从贫穷到繁荣——新疆的时代变迁》,作者是巴基斯坦前总统新闻秘书卡马尔·巴希尔。文章编译如下: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西部边疆地区,尤其是新疆,仍处于贫困中。该自治区人均GDP徘徊在400元人民币上下。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围绕一项原则调整了政策:如果西部落后,中国就无法崛起。
因此,20世纪80年代标志着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开端,国家大力投资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20世纪90年代,新疆发展的重点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人员流动和市场开放性的改善打破了新疆的封闭局面。
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新疆工业的腾飞。能源管道、化肥厂、纺织厂在自治区各地涌现。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村青年提供了技术培训。到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
2010年起,新疆走向全球化。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新疆成为中国的西部门户。旅游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使当地的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成为自豪感和繁荣的引擎。到2018年,新疆人均GDP约为5万元,城镇化率超过50%。
本世纪20年代是从扩张向创新转变的关键时期。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现在遍布新疆的沙漠;乌鲁木齐和昌吉的信息技术园区吸引众多软件和电子商务企业进驻;本地高校与国家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领域展开合作。
在笔者2012至2013年和2024年的两次访问中,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具体变化上,也体现在信心方面。现代化公路穿过曾经贫瘠的土地;边境集市挤满中亚商人;大学校园里满是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曾经住在泥砖房里的家庭现在有了汽车、智能手机和小生意。人民的尊严与发展相匹配。
对比新疆1980年和2025年的状况,就会揭示一个空前的人类进步故事。识字率从65%左右飙升至99%左右;归功于现代医疗保健、营养改善和更清洁的生活条件,预期寿命现在达到77岁;人均GDP从400元增加到7.8万元左右;城镇化率大幅增长,为人们带来了现代化的便利设施和新机遇。也许最具象征意义的是,1980年只有很少一部分家庭通电,而电力现在已经普及,照亮了千家万户,并推动工业、农业和数字进步的新时代到来。
新疆的故事如今已超越国界,为那些仍深陷贫困和欠发达循环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模式。通过本地化调整,同样的原则可以帮助任何发展滞后的地区:通过教育为民众赋能,通过基础设施将他们联系起来,通过绿色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疆的历程证明,繁荣并非天赐,而是创造的,这是意志、努力和智慧的胜利。它的转变有力地证明,富有远见的领导、严谨的规划和社会投资可以使一个地方乃至整个文明从贫穷走向辉煌。(编译/葛雪蕾)
(责任编辑: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