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的美国订单,没有影响。”宋育刚这样说。
他的这句话底气十足。在4月15日开幕的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首日,他的公司签下20多个订单,金额达近百万美元,其中就包括两个美国订单,第二天又签下一单。两天内他接待了不下30批客户,这使得他声音沙哑,需要边讲边清嗓子。
宋育刚是苏州穿山甲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公司主要做商用服务机器人,主打产品包括AI服务机器人、餐饮配送机器人和酒店配送机器人。采访期间,公司内的两个工作人员先后找到宋育刚,说的是同一个话题——“客商要买样机”。宋育刚爽快答应下来,同时补上一句:“一定要跟客户讲清楚,等展会结束才能带走。”
穿山甲机器人的工作人员在向海外客商介绍产品。 受访者供图。解放日报电子报4月24日第10版。
卖样机,对宋育刚来说,早已见怪不怪。此前去美国参展时,“运过去的样机同样卖光”;广交会首日,一位客户不仅要买样机,甚至因为担心自己看上的机器被其他客商买走,还提出当场交下定金。
如今,美国市场虽然在公司出口中仅占比约5%,但美国关税加码消息一出,宋育刚还是认真思考了其对于自己行业会有多大影响,美国客户会不会减少?思考一番后,他得出结论:在这样一个中国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产业,“影响不大”。广交会上的数据提供了支撑。同时,他也给出了判断依据:以近年来热议的产业转移为例,一些服装、电子产业或可迁往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但是这些地区尚不具备机器人生产能力和相关产业链;反观美国,虽然有人工智能技术,但是其硬件能力不强,且成本过高,美国的产品价格是自己产品的4—5倍。
本届广交会首次增设的服务机器人专区,是很多人心中最火爆的展区之一。一进该展区,就能看到近来爆火的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此外还有其他厂商带来的“能听会说会思考”的人形机器人、咖啡拉花机器人、智能分拣机器人等,共有46家相关企业参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乎每一个展台都挤满了人,国内外客商纷纷掏出手机拍照、拍视频,不少人还会跟机器人合影留念。
虽然宋育刚的展台不那么酷炫,但他自豪于自己的机器人早已走进日常生活——比如现在很多酒店里负责完成外卖配送的机器人,大多是他家的产品。宋育刚回忆,前些年刚刚推出酒店机器人,寻找连锁酒店合作时,对方并不怎么理会,觉得只是噱头,但短短几年,酒店机器人几乎成了酒店业的标配,就连不少外国人也对这些机器人充满好奇,经常拍照分享到社交平台。
此次宋育刚在广交会上接连签下美国订单,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不可替代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实力。一位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客户和他算了一笔账:从穿山甲购买一台送餐机器人价格仅约3000美元,即使加征100%关税,成本翻倍,相比美国高昂的人工成本,“也就是一个工人的两个月工资”。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仍然很大,因此对方爽快签下订单。另一家美国零售行业的公司,现场订购了7台导购机器人,以代替人工做导购、讲解、引路、查询等服务,宋育刚判断,后续该客户应该还会复购更多该产品。
前3个月,穿山甲外贸额增长了3倍。原本4月份,宋育刚最大的担心就是美国关税政策。如今,靴子落地,他反而感觉睡得着觉了。此前,对于美国的关税战,中国企业以及其他国家也在观望,如今企业不必再抱有幻想,其他国家合作伙伴也不再“前怕狼后怕虎”,合作商“算算成本后,依旧需要合作”。
有了好产品,自然不愁销路。本届广交会,宋育刚结交了不少新朋友——这次来了很多南美、东南亚、中东和东欧等地的客商,他们的需求量都在增加。比如广交会首日,一位泰国客户当场订下100台搬运机器人,价值约30万美元。
会场内的热闹,让宋育刚对于未来两三年产量大爆发更有信心,同时也多了些担心——产能不够。现在公司虽然有常熟、盐城两个生产基地,但产能依旧跟不上,“单子太多了,最长要2—3个月才能交货”,为此公司还将继续扩大产能。去年公司营收约2亿元,出口额约500万美元,谈及今年,他估计,年产量有望突破1万台,公司整体营收有望增加一倍以上,外贸有望增加超过三倍。
本报记者 任俊锰
(责任编辑:孟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