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巴中特快|最新

及时查看收件箱和聊天软件的互动要求令你不得不频繁从工作中抽身——
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最终引发低效

2025-02-07 12:20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
微信图片_20210901143254.png
93690678-ffdd-4ec1-8403-f7947db2af1f.jpg

及时查看收件箱和聊天软件的互动要求令你不得不频繁从工作中抽身——
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最终引发低效

2025-02-07 12:20 来源:北京日报
  2010年底,尼什·阿查里亚来到华盛顿特区,准备开始工作。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任命阿查里亚为创新与创业领域负责人,兼任商务部长的高级顾问。这意味着他会具有华盛顿特区特权人士的典型特征:智能手机不离手,信息往来不间断。但后来,网络瘫痪了。
 


北京日报电子报2月7日第10版网页截屏(部分)
 
  关闭网络造成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办公室失去了收发电子邮件的渠道。突然失去了电子邮件,阿查里亚的部分工作变得像地狱般可怕。不过,阿查里亚的工作在这6周里并没有陷入停顿,让人意外的是,阿查里亚注意到自己的工作反而越做越好。因为无法简单快速地发出一封邮件,所以当他有问题要问时,就会离开办公室,与他人面对面交谈。因为安排预约并非易事,所以阿查里亚会延长一次会面的时间,以便真正了解会面的对象,理解他们问题的细节。阿查里亚解释,对一位刚刚接受政治任命、试图了解联邦政府微妙动态的新手来说,这些额外花费的时间“很有价值”。
 
  阿查里亚的反应并不让人意外。在现代知识型工作中,为人广泛接受的前提之一就是电子邮件拯救了我们,它改变了古板老套的办公室。但是,定义现代工作的无休止的电子通信,其背后隐含的价值却从未受到质疑。换个视角,或许电子邮件并没有减轻我们的知识工作,相反,其微小便利极大地拖累了实际生产力,导致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更加缓慢。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电子邮件席卷职场,它带来了新的变化:大规模的低阻力沟通。有了这个新工具,原本与人沟通所需的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几乎骤减至零。我们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进行交谈,曾经粗糙、松散的工作活动理顺了,变成了一整天的喋喋不休,模糊了实际工作的边界。电子邮件本身并不是问题,邮件带来的新型工作方式才是问题所在。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新的工作流程,我给出如下定义: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
 
  一种以持续不断的对话为中心的工作流程,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服务等数字沟通工具,传递结构凌乱且毫无计划性的信息。
 
  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在知识型工作领域已经无处不在。不管是计算机程序员、营销顾问、经理、编辑还是教授,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都是围绕着所在机构的群体思维式对话来安排的。这种工作流程让我们花费高达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来查看收件箱,每6分钟就要刷新一次邮件。如今我们对此习以为常,但如果放在近代的背景中审视,这意味着一种工作文化的转变。
 
  公平地讲,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也不是什么坏主意。这种工作流程的优点之一就是它非常简单,但具有令人吃惊的适应性。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电子邮件这种简单的工具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型工作。
 
  但是电子邮件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最终引发低效。我们可以从心理层面找到失败的原因。除了在极小范围内(比如两三个人)实施,否则这种结构混乱的合作方式与人类大脑进化出来的运行方式根本无法匹配。如果你所在的机构依赖群体思维,那么你肯定无法一直忽略自己的收件箱和聊天软件,结果不得不放慢进度。在群体思维下,无休止的互动要求你频繁地从工作中抽身,把注意力转移到讨论上,随后再重新回到工作中。心理学和神经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发现,这种场景切换,即使再短暂,也会引发心理能量的巨大消耗——不仅会降低认知表现,还会产生疲惫感,同时降低效率。快速分派任务或征求反馈的能力看似是在提高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很可能会降低生产力,导致需要更多时间和费用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
 
  没有电子邮件的世界不是倒退,而是朝着令人兴奋的科技化未来迈出了前进的步伐。我无法预知未来的全部细节,但是我确信每6分钟查看一次收件箱的行为不会出现在未来世界里。
 
  卡尔·纽波特 


(责任编辑:孟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