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只有7户人家和1棵树。
这里,如今人口超百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
这里,就是攀枝花,一座因三线建设而崛起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攀枝花,也因此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我国周边形势逐渐紧张,美国对越南北方的战争逐步扩大,备战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程上来。1964年五六月间,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三五”计划时,高度关注国家安全的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提出三线建设的问题。
毛泽东说: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我们把三线的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那时打起仗来就不怕了。有了准备就可能不打了。据此,中央改变“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加强备战的重大战略部署。
1964年10月,中央下发《一九六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确定了三线建设的总目标是: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广袤的三线地区由此在国家计划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线建设于1964年开始,1966年大规模展开。1969年后,随着国内形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当时严峻的备战局面,三线建设重新大规模、高速度地展开。
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是三线建设第一阶段各方面倾注力量最多的重点项目。毛泽东把攀枝花开发建设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1965年,第一批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攀枝花。1970年7月1日第一座高炉建成出铁,1971年7月1日出钢,1972年轧出钢坯,1974年轧出钢材……
据统计,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全国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工业基本建设投资767.6亿元,占同期全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47.7%。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是加快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作用。同时也为以后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进行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一定基础。
(责任编辑:肖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