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林草产业,聚焦生态文化。大家好!欢迎收看《生态文化产业进行时》。首先来关注一下本周的林草资讯。
一、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召开草原保护修复观摩会
为构建草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日前,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在果洛州达日县组织召开草原保护修复观摩会。
会议要求,各州市县林草部门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加快治理修复退化草原,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类草原资源,大力发展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把草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低碳发展优势。要推进草原保护修复,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要从维护和构建生态系统入手,统筹考虑、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打造健康稳定的林草复合生态系统。要建立健全林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严格的制度规范、严厉的法治约束,不断提升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据了解,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林草部门严格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实施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22条措施,开展草长制试点,建立省、州、县、乡、村五级保护体系。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创建4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大力发展草种和饲草产业,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扎实推进重点工程,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标准,持续开展黑土滩和沙化退化草地治理,加大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力度,草原鼠害危害面积比“十三五”初下降44%。鲜草产量每亩增加42.3公斤,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比2011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1.6个百分点,草原植被盖度保持稳定且趋于好转的草原面积占86.85%。
二、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发挥行业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汲取奋进力量,增强推进林草事业发展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聚焦突出问题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学习教育落在实处。
据悉,甘肃省林草局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林草行业优势,将生态扶贫作为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提出并推进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还草、林果产业、生态效益补偿、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和林草项目资金精准倾斜的“五个精准到户、一个精准倾斜”林草扶贫举措,帮助脱贫群众在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中实现就业增收。
数据显示,全省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28万人次,累计发放补助资金22.4亿元。
为了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目标,结合甘肃生态脆弱的省情,林草局把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中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办法,无缝衔接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
今年以来,省林草局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广应用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加强生态护林员规范化、精准化、可视化管理,提升生态护林员履职尽责能力,提高林草资源管护质量。
截至目前,共落实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5.28亿元,选聘生态护林员66339名,管护林草资源面积4500多万亩,覆盖全省13个市(州)64个县(区)1030个乡(镇)。为贫困地区增加6万多个就业岗位,带动29.2万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有效发挥了生态扶贫的积极作用,实现了脱贫与林草资源管护“双赢”的目标。
为了让生态护林员在巩固革命老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庆阳、平凉和白银市会宁县等革命老区选聘生态护林员16181人,发放生态护林员资金1.29亿元,为巩固革命老区脱贫成效,助力脱贫群众稳步提高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林芝地区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西藏自治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贡献林芝力量。
林芝,素有“雪域江南”“天然氧吧”之美誉。林地面积653.8万公顷,森林面积543.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13.6亿立方米。自治区级以上保护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7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7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422.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6.1%。这里有孟加拉虎等13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物,西藏巨柏等28种国家级保护植物。
近年来,林芝市围绕“一核六心、两轴八区、百片千廊”建设布局,突出城区林化、面山彩化、廊道绿化、村镇美化,实施城区森林进城、近郊森林围城、远郊森林护城和公园城市建设工程,努力打造山水交融、错落有致,苍翠欲滴、色彩斑斓的城市森林景观。
随着近年来林芝机场扩容、拉林铁路建设、林芝高等级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改善和推进,制约林芝发展生态旅游的瓶颈问题进一步解决,一大批昔日的贫困山村阔步走上小康路。
截止目前,林芝市累计植树造林36万亩,治理沙化45万亩,森林抚育18万亩,建设经济苗木良种基地1万余亩。林芝市直接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农牧民群众近1500户、3万余人,生态农牧业辐射带动1.9万余户、7.8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林芝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本周的《每周林草资讯》就到这里,接下来请跟随我们栏目组的镜头一起走进四川青川县,看看当地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模式。
青川县:立足生态优势探索社会经济发展新路径
“世外桃园、生命家园、富氧之城,康养天堂”这是近几年很多去过四川省青川县的游客,留给大众最直接的印象。
在长达2300年历史长河中,青川地处陕、甘、川三省结合地,不仅有着“鸡鸣三省”、“西蜀咽候”的美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也赋予了青川天然富饶的生态,同样,这里还是大熊猫的故乡。
古今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接下来,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走进这充满诗意的青川。
立足乡土文化 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本
绵延的山脉,层峦叠嶂;逶迤的江河,婀娜委婉;静谧的村落,点辍精致;白墙灰瓦,鳞次栉比。
漫步“初心谷”,婉延的乡村小路,满园含苞待放的玫瑰,百米连廊横贯两山间,点缀期间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空中俯瞰,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初心谷”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共373户906人,因为过去基础条件差,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6户115人。
近年来,“初心谷”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浙川两省东西扶贫协作,突出“初心谷·田缘张家”的形象定位,坚持把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进行融合,争取资金,致力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好愿望。
如今的初心谷,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特色民宿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愁”的诗意向往也逐渐变成了现实。
2016年,“初心谷”被四川省列入首批“四好”新村,2017年,成功创建为国家3A旅游景区。
巨变不止“初心谷”,近年来,青川通过以点带面,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带动农户农民脱贫增收,已经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之一,成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亮点示范工程。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让阴平村蒙受前所未有的重创。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动群众旧址重建的同时,注重借力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如今的阴平村,小青瓦、白粉墙;小庭院、大生态;碧水潺潺、青山环抱;历史文化墙、浮雕文化墙;铁索桥、木栈道;一户一型、一家一特色;人在村中走,又似画中游;绿树掩映、星罗棋布,栀子花香漫山遍野。游客不时拿出手机打卡留念,沉浸其中,仿佛回到了梦想中的牧歌田园。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休闲农业全国示范村”,四块醒目的荣誉牌匾赫然耸立在村口。
今年“五一”假期,青川共接待游客2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9%和25.5%。
目前,全域旅游青川样板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政策汇编》。十三五期间,青川县分别多次荣获“国家旅游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奖”;两次荣获“全域旅游目的地奖”、“乡村振兴旅游目的地奖”。
管护并举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青川县是林业大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面积356万亩,蓄积量2030万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2.5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青川优质的生态环境离不开自身的自然资源积淀,也离不开当地林业建设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青川,拥有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阳沟、毛寨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是首批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最佳保护地的保护区,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被称为“熊猫之乡”,境内有54只野生大熊猫。此外,这里还有川金丝猴、扭角羚、绿尾虹雉等1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整个四川的66.67%,还有银杏、珙桐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资源非常丰富。
距离唐家河20公里外的东阳沟自然保护区内的西阳沟林场成立于1964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林场的经营活动转为以天然林保护工作为主。2003年保护区成立后,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方式。
茂密的森林植被也给森林防火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工作,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非防火期森林安全,青川积极创新常态化森林防灭火工作方法,有效整合资源,通过“人防”“技防”并举,“备战”“练兵”并举,“排查”“整治”并举,“督办”“查处”并举,“五措并举”织密森林防火“安全网”,全力推进全县森林防灭火常态化工作。
近年来,青川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林业结构调整力度,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据统计,全县公益林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99万元,其中,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国有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4.5万亩,退耕还林1.2万亩,荒山造林3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中幼龄林抚育1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5万亩,林地保有量达398万亩。
立足园区建设 林下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
又是四月采茶季,蒿溪乡万亩茶园中,一场茶业职能竞技比赛正如火如荼。
层次有序的茶园里,身着蜡染蓝装传统服饰的采茶女一字排开,格外显眼;茶田外,一袭白衣的制茶师傅也忙个不停;广场上,身着汉服和茶艺师随着悠扬的曲乐翩翩起舞,各显身手。
采茶、制茶、品茶、赏茶……两山之间,人流如织,归于自然。
海拔在790-2784米之间,年均气温13.6℃,无霜期230天,森林覆盖率达65%,春寒秋凉,夏短冬长,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据介绍,近几年,蒿溪回族乡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三农"抓"四业"。制定了以茶叶、林果、中药材、畜牧为主导产业,以茶叶为重点的发展思路,目前已拥有茶4000多亩,光辉、炭河、青光三个茶叶专业村初具规模,由私营业主投资经营的拥有350亩茶园的炭河茶厂已成为全县茶叶产、供、销一条龙的龙头企业。
在仙雾茶海基地,沁人心脾的芳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绿意盎然,心旷神怡。
站在白龙湖畔山巅,放眼望去,千亩茶园生机勃勃。“白叶一号”茶叶种植示范带,作为党建扶贫示范带,曾凝聚着浙江人民对青川人民的深情厚谊,而朴实的青川人民,也把“白叶一号”作为感恩茶、扶贫茶、奔康茶。
“白叶一号”基地共5000余亩,项目投产后将带动6个乡镇18个村2084名群众增收致富。“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新故事,随着浙川两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正不断地续写着新的帮扶篇章。
据介绍,青川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六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一号产业”,以“白叶一号”为引领,强力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县累计积茶园面积达25.58万亩,茶叶产量达到7788吨,综合产值13.8亿元,涉及18个乡镇,从业人员12.8万人。2020年,带动66个贫困村80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施精准之策,下“绣花”之功夫。近年来,青川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6+3”特色产业,拥有青川黑木耳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建成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90个村特色产业示范园。
食用菌作为青川特色地标产品,是青川县农户主要增收项目,截至2020年底,食用菌产业收入占农民增收比重的64.7%,种植面积达到2.35万亩,实现食用菌产量1.235万吨,产值10.01亿元。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青川翊瑞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拥有1600余亩食用菌种植基地,以生产初加工产品为主,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年产值近5000万元。
红旗食用菌产业园内,工人正在采收椴木黑木耳。这里是青川县与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共同开展的避雨立体栽培实验地,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在避雨棚内悬挂木桩,发菌后的木耳品质更高,亩产值翻了一倍。
当前,青川已初步形成姚渡至青溪食用菌产业带,建成木鱼红旗、乔庄孔溪、三锅民兴、青溪堰坪4个食用菌产业核心园,以及姚渡、骑马、茶坝、乔庄等8个食用菌示范园,带动全县1.5万余种植户,种植食用菌2.5万亩以上,年产食用菌干品达1.25万吨,年产值在13亿元以上,种植户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
厚重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富饶的生态,聚集的产业。也只有亲自走过了青川,方可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心灵享受,感受到绿色经济所带给当地民众满满的幸福感和富贵感。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