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需求缺口,一个有充足产能,中国市场迎来巴基斯坦牛肉还需多久?
根据《2019-20财年巴基斯坦经济调查》公布的数据,巴基斯坦超过800万农村家庭从事畜牧生产,并获得其全部收入的35%至40%以上。多年来,畜牧业已超过农作物成为农业增值的最大贡献者。据巴基斯坦粮食安全与研究部畜牧专员胡尔希德·艾哈迈德(Khurshid Ahmad)介绍,巴基斯坦拥有2.08亿的食用动物,牛奶总产量超过6000万吨,每年生产200亿个鸡蛋。
和巴基斯坦相比,中国是肉类进口大国,2020年中国牛肉生产了672万吨,进口量达到211.83万吨,增加了27.65%,创造了国内牛肉进口量的最高纪录,同时中国鸡肉进口量比2019年增加近一倍。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白羽肉鸡联盟总裁李景辉直言,中国牛羊肉的年产量加起来1000万吨,“中国人均几公斤,无法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所以才有那几百万吨的进口。”
“无疫区”打破中巴肉类贸易壁垒
中巴两国分别作为肉类进口大国和畜牧业主要国家,每年的肉类贸易却微乎其微。迄今为止,中国并未开放巴基斯坦牛肉的进口,主要原因是巴基斯坦现在还在中国的“禁止从动物疫病流行国家输入动物”名单上。巴基斯坦处于口蹄疫控制标准的第二阶段,发病率显著下降,这层“窗户纸”能否被捅破?“免疫区”成为两国畜牧人士最常提起的一个词。
2019年,中巴两国已签署口蹄疫免疫区协议,巴基斯坦将从免疫区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以控制消灭口蹄疫,并通过疫苗接种达到这一目标,对此中方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何诚表示,中国的研究机构正在为巴基斯坦提供高科技知识,“有了好的疫苗和培训人员,巴基斯坦能够产出经过认证的、免除口蹄疫的肉类和奶类产品,这是我们主要的目标。”
在无疫区的选址上,中牧股份乾元浩公司常务副总沈静透露,他们计划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和旁遮普省两地选址,建设口蹄疫无疫区,并在中国海关和检疫机构的支持下开展无疫区的建设,同时,他表示接下来会进一步探索信息交流和人员交流的可能性,推进疫苗的使用和标准的建立,同时推进标准的互认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疫苗是无疫区建设的关键要素,目前,巴基斯坦药品注册管理局批准的口蹄疫疫苗主要来自中国、俄罗斯和西欧,巴基斯坦兽医和动物科学大学(UVAS)副校长马苏德·拉巴尼(Masood Rabbani)提出了一个想法,要在中国的帮助下,实现口蹄疫疫苗的本土化,“我们在巴基斯坦有了疫苗研发机构,我们可以接受中国企业投资,共建加工设施,生产口蹄疫疫苗。”
作为2019年就出口口蹄疫疫苗到巴基斯坦的企业,沈静也计划将中国的疫苗技术带到巴基斯坦。“我们将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投资建设一个兽用疫苗厂,口蹄疫疫苗年产预计七亿剂,不仅在巴基斯坦使用,还要出口到中东和南亚国家。”
瓜达尔港位于中巴经济走廊的最南端,作为深植于瓜港的中企,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建议中巴两国政府尽早做出决策,将瓜达尔港作为农业合作的一个绿色通道,“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瓜达尔港进行相应的检验检疫,在产品运送到中国港口之后,不需要再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检疫。这样这些货物就可以直接触达中国的消费者。”
“奶中之王”能否再次访华
中巴两国畜牧合作由来已久,早在1974年我国广西就曾引进50头被誉为“黑色金子”的巴基斯坦尼里-拉菲水牛,也就此开启了两国水牛的科技合作之路。而广西也自此成为中国水牛奶的基地,2020年,广西水牛奶产业产值预计50亿元,商品水牛奶产量占全国50%。
正如同拉菲在红酒届中的地位,巴基斯坦的拉菲水牛奶也因其营养成分高于其他牛奶,被誉为“奶中之王”。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水牛奶企业亟需再次引进巴基斯坦尼里拉菲水牛,以应对奶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但是因巴基斯坦尚不允许活牛出口,优质水牛卵母细胞、冻精对华出口或成为中巴双方合作的另一模式。作为全国领先的水牛奶生产加工企业,今年四月,皇氏集团执行总裁陈易一率领中国商务代表团前往世界奶水牛腹地——巴基斯坦考察交流。
在谈及访巴感受时,陈易一表示,巴基斯坦缺少有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产品,而中国又需要进口高质量的全球产品。所以现在巴基斯坦有这样的资源,如果两国可以合作,肯定会是双赢的。他将合作分为两个阶段,“初期我们可以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到第二阶段,我们希望在旁遮普省建立工厂,生产出产品出口到中国国内。”
对于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投资的计划,巴基斯坦国家粮食安全与研究部部长赛义德·法哈尔·伊玛目(Syed Fakhar Imam)非常支持,“我们也有对于未来5-10年的总体发展规划,现在政府也在这一方面进行重大决策。我们也欢迎来自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中国投资,也欢迎我们在农业方面共同建立合作企业。”
作为巴基斯坦最大的外来投资国,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的投资逐年增加,数据显示,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基斯坦带来254亿美元直接投资。而在农业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不了解当地政策法规等现象,制约中国企业的投资。马苏德·拉巴尼提醒中国企业,在进入巴基斯坦农业领域之前,一定要了解巴基斯坦的农业法律框架:“巴基斯坦的法律框架比较规范,在农业领域有《纯净食品法》、《饲养法》、《饲料人员法》、《动物卫生法》等等,在巴基斯坦开场需要注意符合我们的法规框架。”中国驻卡拉奇总领事李碧建则直截了当地对中国企业提出建议,“在你们来这里之前,请开展合作、检查、结业并学习相关的联邦和省级法律法规。”
为了给有投资意愿的中国企业提供更多便利,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应运而生,平台于今年1月正式启动,为两国企业提供更多交流合作机会,计划在今年举办数场分领域线上研讨活动。4月28日,平台举办了畜牧业和渔业线上交流活动,就中巴畜牧业和渔业的合作空间及投资展开讨论。
4月28日,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信息平台第三期“中巴畜牧业、渔业合作交流洽谈会”举行。
“娘家人”为中企投资支招
在交流活动中,渔业合作也成为两国热议的话题。中国作为世界水产大国,渔业资源和养殖技术具有较大优势,而巴基斯坦作为新兴的渔业国家,也亟需同中国合作。赛义德·法哈尔·伊玛目在讨论中表示,巴基斯坦想要实现渔业和海洋养殖的现代化,但是现在仅处于开端,“我们每年生产30万吨海鲜,我相信在这一领域,可以开展技术转移的合作,我们可以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渔业发展的效率。”
从2016年起,中国成为巴基斯坦最大的海产品进口国,这得益于两国空运航线的增加,2019财年,巴基斯坦海产品出口总量19.5万吨,而巴基斯坦的雄心并不止于此,巴基斯坦国家粮食安全与研究部渔业发展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阿克兰(Muhammad Akram)提出了“每年出口超过25万吨”的目标,“我们要发展养殖技术,进行产业的现代化,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加速渔业的发展。”
巴基斯坦拥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海洋渔业,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推动之下,技术和科技的转移是巴基斯坦渔业项目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NARC)项目负责人雷哈纳·喀瑟尔(Rehana Kauser)在线上交流中表示,巴基斯坦近年来正在进行渔业产品食品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举办相关的展览会,还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方面的投入,渔业还将受益于不断扩大的市场,有很多领域可以同中国进行合作,“在中巴经济走廊和贸易自由化的驱动之下,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好的渔业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有超过3000个水产品种类,生产了全世界超过六成的海产品,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的水产养殖?这是巴基斯坦渔业关心的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际合作处处长马卓君认为,通过AIP项目开展国际合作是巴基斯坦可以借鉴的方法。
AIP的全称为Aquaculture Interchange Program(水产养殖交换计划),这是最近国际流行的水产养殖项目,马卓君介绍,AIP的关键词在于“适应性”,就是应该匹配当地的环境条件,找到最适合的农业物种和模式。“全球合作对于水产养殖发展非常重要,任何国家想要发展水产养殖,主题词都应该是适宜、匹配,我们需要确定我们发展出来养殖的地区,我们所选择的品种和模型,这些因素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沟通和讨论。”
作为新兴的渔业中心,俾路支省在2019年就曾派出一支渔业代表团访问福建,学习当地的渔业养殖技术,并引起福建渔业企业在瓜港投资的兴趣。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投资贸易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法曼·乌拉·扎尔孔(Farman Ullah Zarkoon)也在线上交流中为瓜港做起了广告,“在瓜达尔自由区,可以提供约23年的免税期,允许100%的所有权。它可以选择租用99年的地块。现在瓜港两个出口加工区目前都是中国企业在使用的,我们正在探索对它们可用的激励措施。”
巴基斯坦沿海分为东部渔场和西部渔场,卡拉奇是东部渔场传统的渔业中心,作为中企在当地的“娘家人”,李碧建在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巴基斯坦渔业的同时,也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中巴两国公司合伙人应该严格遵守彼此的法律和规定;第二,在平等互利的互访交流方面开展培训和促进能力建设;第三,技术转让应以商业条款为基础,即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第四,合作伙伴要同舟共济,以确保他们的投资得到保护和担保,两国的银行应该尽可能对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地建立和经营业务;第五,巴基斯坦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欢迎和接受制造商、制造业的搬迁。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看,巴基斯坦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同时加强政策的连续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贾玮)
(责任编辑:段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