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汉3月12日讯(记者 邓浩 编导 袁爽)“转运病人时,大家都冲在前面。我们想到的就是那份责任。如果我们都不做,那居民怎么办?”华园社区党总支书记余娜对记者说。
华润中央公园一期小区门口,工作人员正在值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基层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要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武汉市“无疫情”是基本前提。根据湖北省武汉市最新公示的两批名单,截至3月8日16时,全市累计无疫情小区3021个,占比42.5%;无疫情社区135个,占比9.6%;无疫情村(大队)1350个,占比69.5%。那么,无疫情小区在创建过程中,究竟遇到过哪些实际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其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3月8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华园社区,实地了解无疫情小区工作情况。
华园社区实际在住3251户、6417人。它的6个小区中,有5个是无疫情小区,都满足了“疫情零发生,防控全到位”的条件。截至3月8日,时间最长的小区已连续46天没有新增新冠肺炎“四类人员”。
谈及战“疫”之艰难,余娜几度落泪。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以来,余娜等10名社区工作人员已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依据物业提供的业主信息,他们通过前期电话排查和集中拉网式大排查,摸清了社区底数,并在此基础上精准推进“四类人员”安置工作。而前期社区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武汉市床位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居民出现恐慌心理。
“当时,我们每天都要对居民做大量解释安慰工作,还得自我调节。经过这次疫情,感觉社区工作者都可以去当心理疏导师了。”余娜说。同时,他们要及时上报患者情况,想办法联系各方面资源,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患者有序就诊,优先保证确诊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之后,随着方舱医院的建设,床位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我们也是连夜把确诊轻症病人转运过去,一干就是通宵。”余娜介绍说,还有些居民是密切接触者,不愿意去隔离点,工作人员上门反复解释劝说,最终实现了“四类人员”全部妥善安置。
居民生活物资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关系到社区封闭管理的成败。“我们依托物业管理,充分发挥工作人员、志愿者、下沉干部的力量,分片对社区进行保供。”余娜介绍说,华园社区充分运用网格微信群、微邻里平台等,有效覆盖和满足了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针对有些居民不会或不方便网购等问题,工作人员每天会点对点电话联系,代购生活物资。
图为中海琴台华府小区大门附近的无接触投递接收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在中海琴台华府小区门口,记者见到了华园社区副主任胡玉琴。“每隔一天我们会上门收取患者病历本,然后到定点药房去购药。” 胡玉琴介绍说。据了解,社区除了面向居民推广微医平台,实现在线求医购药外,还专门安排胡玉琴和另一位工作人员,为不熟悉网络的居民提供线下购药服务。“通过下沉干部协调,湖北食药监局帮我们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在附近药店基本上就能满足采购需求。”余娜说。
除了在门岗值守,志愿者陈荣华主要负责九龙仓月玺小区的团购工作,他也是这个小区的业主。“正月初十到现在,差不多采购了40万元的物资。”陈荣华介绍说,他们已为该小区230多位居民提供了团购服务。
据了解,华园社区目前在岗工作人员有10名,下沉干部有28名,志愿者有24名,再加上物业管理人员,人手的充足保证了小区封闭管理、消杀卫生、供应保障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特别是几位90后的表现,让我没有想到。”余娜介绍说,社区有一位78岁的独居老人在家不慎摔倒,胯骨骨折,3位90后志愿者主动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为她送饭、清理卫生,联系家属,并及时把老人送到医院,“他们对待老人就像亲人一样”。
九龙仓月玺小区门口,包括蔬菜包在内的一批生活物资正在卸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在晴川街党工委副书记罗琳看来,社区书记对整个团队的工作作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余娜书记工作做得特别细致,她对华园社区居民的强烈责任感,也感染了整个团队,大家的精气神非常好,都是责无旁贷地去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并激发起居民主动参与的热情,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 罗琳说。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