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4日讯 (记者 赵小鹏)近日,应全国政协邀请来华访问的巴基斯坦参议院副主席萨利姆·曼德维瓦拉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外交机遇,将改变数十亿人的生活。巴基斯坦议会将尽其所能支持政府参与“一带一路”的行动。
巴基斯坦参议院副主席萨利姆·曼德维瓦拉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 摄)
“一带一路”提供发展机遇 欢迎投资者参与巴经济特区建设
曼德维瓦拉表示,巴基斯坦高度赞赏和支持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是两国实现包容发展的共同愿景的具体体现,巴基斯坦致力于及时完成走廊相关项目。
“就‘一带一路’发展而言,巴基斯坦参议院和政府保持一致立场。”曼德维瓦拉说。他强调,议会尽其所能支持政府参与“一带一路”的行动,这具体体现在实施必要的立法、通过预算、丰富金融工具和制定自由贸易协定等。
就业问题是巴政府目前的优先事项之一。曼德维瓦拉表示,政府充分重视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建设经济特区,此举将有助于巴基斯坦本地产业实现现代化,并为年轻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他也呼吁所有潜在投资者关注经济特区提供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是全球现象 亚洲议会给予广泛关注
应“一带一路”发展研讨会主办方的邀请,曼德维瓦拉在会上发表致辞。研讨会恰逢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重点发布了《“一带一路”发展报告》(2018)和《蓝迪国际智库年度报告》(2018)两部新书。
巴基斯坦参议院副主席萨利姆·曼德维瓦在“一带一路”发展研讨会上致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赵小鹏 摄)
曼德维瓦拉首先对新发布书籍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这两部书帮助人们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惠及参与国,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他认为《发展报告》一书总结了“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探索的创新合作模式和成功经验,并向世界解释了该倡议得到全球关注的原因。”
2018年10月,巴基斯坦参议院主办了亚洲议会联盟大会(APA),来自亚洲、非洲和欧洲26个国家的约100名议员出席了会议。为彰显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成果,会议地址设在瓜达尔——巴基斯坦通往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大门、亚洲未来的贸易中心。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大会成员国探讨了未来经济合作的前景,并提出了实现一体化与和平亚洲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曼德维瓦拉认为,该会议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又一历史篇章,因为“几乎所有参会国家的发言都提及‘一带一路’。”
曼德维瓦拉提出,巴基斯坦和中国实现包容发展的共同愿景也是亚洲议会大会(APA)的愿景。他说,“我完全相信,中国将在21世纪的亚洲议会大会和其他亚洲论坛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是全球现象。”曼德维瓦拉补充说,即使对“一带一路”倡议心生疑虑的西方国家也不例外。“我之前会见过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参议员或高级官员,他们对‘一带一路’的目标以及中巴关系的未来走向表现出忧虑,但他们也在考虑是否应参与其中。”
据悉,意大利已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七国集团成员国;卢森堡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德国、法国、英国、新西兰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向“一带一路”倡议抛出橄榄枝……
中巴应联合制作电影、鼓励旅游 实现“民心相通”
“中巴友谊比喜马拉雅山高,比阿拉伯海深,比蜂蜜甜”,这是一句在两国家喻户晓的谚语。曼德维瓦拉指出,“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种友谊,我们不仅仅是亲密的朋友、兄弟,而且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为了加深两国民间交流,他认为,应鼓励联合制作电影、电视剧,及扩大旅游产业合作。“我们应该采取具体措施来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比如互相引进电影、电视剧、鼓励旅游等,让两国人民切实感受对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曼德维瓦拉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到。
期待中巴签署第二阶段自由贸易协定
据悉,伊姆兰·汗总理即将访华,签署第二阶段中巴自由贸易协定。根据商务部消息,中国同意对313个税号的产品给予巴立即零关税待遇,涵盖了大部分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产品。曼德维瓦拉说,“十年前,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额还不到20亿美元,自贸协定签署后,已经达到近200亿美元。因此,我们期待着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的签署,这将大大促进巴基斯坦的出口,推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平衡。”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北京会见巴基斯坦参议院副主席曼德维瓦拉。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关于两国议会之间的合作,曼德维瓦拉透露:“巴基斯坦参议院和中国全国政协已达成框架性的工作安排,这是前所未有的。我相信,在汪洋主席的支持下,两个机构将继续推进合作,实现目标。”
曼德维瓦拉一行在华期间会见了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副主席高云龙。巴基斯坦参议院的三位议员,阿卜杜尔·卡尤姆、里亚卡特·汗·塔拉卡伊和萨瑞·帕莉乔也参与了会见。
(责任编辑:郭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