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7月16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2016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表示,从M1和M2的货币剪刀差趋势看,中国企业已经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从去年开始,学术界就陆续有关于“流动性陷阱”的分析和讨论。不过,从官方层面而言,上述表述还是第一次。在此前一天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盛松成指出,企业持币待投资,大量货币流向企业,但是企业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于是把大量的钱留在了活期存款账户上。据测算,目前趴在单位活期账户上的资金规模约为38万亿元。
历史上M1的高速增长往往都伴随着经济的向上运行,而目前则恰恰相反,这是我国近20年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纵观过去两次M1“异常”时期,不仅推高了以楼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还开启了为期更长的高通胀时期,且随之而来的就是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基准利率的提高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以及相关部门对房地产政策的调控(向紧)。那么,此轮官方作出“流动性陷阱”这一判断,对于我国后续的货币政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胡乃军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现在还不好说中国是不是出现“流动性陷阱”,因为“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是对整个社会利率和货币政策的一个判断,现在我们只是看M1和M2的增速,还看不出来“流动性陷阱”问题,但是“流动性”问题确实出现了,而且这个“流动性”问题跟以前不一样。以前我们讲缺乏流动性,操作很简单,央行放松货币政策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是,出现新的问题就是M1和M2增速不一致,因为M2和M1大小不同,M1主要是社会中流动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而M2是等于M1加上企业的定期存款和居民的储蓄存款,所以M1的增速最新数据显示是24%以上,M2的增速只有百分之十几,就是M1的增速超过了M2增速12个百分点,意味着我们社会有钱,但是这个钱去了哪里,都推向企业的活期存款。而我们企业长期要做投资,定期存款和居民的储蓄,这个增速是不及M1增速的,说明我们社会不缺钱,我们流动性整体看是宽裕。
胡乃军进一步解释,不要忘记我们第一季度GDP,上半年的增速是6.7%,M1的增速24%,是它的将近4倍;M2的增速12%左右,M1增速是它的2倍。说明GDP生产的这些商品和服务,我们钱是足够买的,而且足够买2到4遍,那现在问题是什么呢?就是钱大多数在企业的活期上,没有投资出去,钱都在社会的,都在金融机构,没有被老百姓存进来,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缺乏好的投资机会,再一个老百姓的钱都过量的投入到所谓房地产这样的市场,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现在就是企业的投资和房地产市场会形成两个“堰塞湖”,央行已经放水了,我们的货币流动性是宽裕的、充足的,但是钱都流到这两个行业,而没有流到实体经济,所以现在问题就不是整体释放流动性的问题,而是一定要进行流动性中性,并且灵活适度的结构性调整,不是简单的“开闸防水”,所以央行再做货币政策不能继续宽松。
有人在说,今年是不是还要降息降准,胡乃军认为对降息降准不抱支持态度,因为流动性是偏于宽松,M1和M2的增速远远高于GDP增速,如果继续宽松货币政策,对人民币贬值和通货膨胀都有推动压力,所以现在流动性要适度要中性,并且还要做适度灵活结构性的调整,让钱真正流到可以投资的实体经济,这些工作是很细致的,不是简单的进行所谓的释放货币政策,这是对我们下一步货币政策一个最重要的启示。(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晓芳)
《我财经》货币概念小科普:在现代金融的统计中,一般把钱分成M0、M1、M2、M3等多个层次,M是英文钱的首字母。它们的含义是:
M0=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货币)=M0+企业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项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