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视野下布局的“一带一路”战略,旨在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从海陆至空间,从纵向到横向,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和主要沿海港口城市,进而连接起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概念联通”。“一带一路”战略所构建的新格局,富有弹性、张力和包容性,呈现八面来风的开放态势,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都可以参与共建,牵手联袂走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之路。对国内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走出去”的最佳路径。
可是,文化差异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最首要的障碍。如何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本网记者对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伟进行专访,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文化先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语言是中国走出去的先决条件
黄伟介绍,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丝路大学联盟”,西安交大管理学院成立了“一带一路大学管理学院子联盟”、“丝路国际商学院”和两个智库,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文化支援。
黄伟认为,“一带一路”要深入,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认识到实施过程中的文化的重要性。各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不同,文化先行就是要解决各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错误理解,让各界人士能够对“一带一路”的理念、作用有正确、清楚的认知。
语言成了文化交流中的先决条件。在西安交大与吉尔吉斯斯坦联合创办的“丝路国际商学院”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过去,有能力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家庭首选英语。而在最近这些年,随着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交流增加,吉尔吉斯斯坦看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英美国家距离吉尔吉斯斯坦较远,与中国紧邻,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让孩子选择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黄伟说:“可以看到从人心这个角度来说,“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慢慢地开始让沿线的国家的民众,包括一些知识分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已经感觉到这实际上是一个可以让沿线国家的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战略。”
黄伟还提到了在与异域进行文化交流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个来自南疆的学生,他曾经因社会、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离开新疆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发展,却受限于教育程度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工作。后来由于一带一路的实施,他在大学里找到一份教中文的工作,待遇很好,现在他不仅仅拥有了国际上的认同感,还拥有了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黄伟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先行,实际上解决了在外华人的工作问题,还提升了他们对于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宣传中国文化,有利于“一带一路”具体的实施。
另外,黄伟还提到,吉尔吉斯斯坦国立交通大学的校长与丝路国际商学院签订协议时,当场宣布从2016年开始,国立交通大学把中文系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黄伟说:“这条并没有被列入协议,却由当时相关的三个副部长在场见证,并表示了全力支持。可以看出,文化先行的政策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下,落实得很好,并深得他们的认同。”
文化先行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与理解
在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迈出国门、走向国际,还有很多语言之外的困扰要面对。
黄伟表示,无论是“一带一路大学管理学院子联盟”还是“丝路国际商学院”,亦或是两个智库,都是为了减少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当地风俗习惯、宗教、文化方面差异时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黄伟说:“在中国走出去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商业模式,仅仅用在中国成功的经验生搬硬套,商业谈判很难成功。即使项目签约,除了机械的执行合同上的条款,在工作交流、社会交往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合作很难真正持续下去。这方面的知识都是需要进行培训的,不能因为看到国家经济利好,发展战略顺应时代潮流,就一窝蜂、无秩序的茫然走出去。”
那么,该如何解决宗教、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困扰呢?黄伟介绍说,文化先行就为了能够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拓展中国企业与异域进行相互了解、沟通和交流的渠道,让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阻力。黄伟还列举了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子。黄伟说,由于这些国家拥有成熟的国际教育经验、留学经验,对本国企业的走出国外,及其外国企业走进本国,都有相应的完整配套服务机构,并根据各国不同的风俗给予特殊的照顾,民族节日、宗教节日等会专门为他们放假,在一些细节上做得更加人性化,让外国企业在本国或者本国企业在外国,都能够得到彼此的理解与尊重。
黄伟认为,真正解决国际间商业交流障碍的方法就是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实现沟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同校的情谊可以为商业交流提供一个交流的情感基础和纽带。 让中国的企业家真正把生意做到全世界,让全世界了解中国。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