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网上一则名为“购买食品时,若发现有以下10种食品添加剂,最好慎重选择”的微博被疯狂转发。这则微博称,蔗糖聚酯、焦糖色素、糖精、溴酸钾、BHA(丁基羟基茴香醚)和BHT(二丁基羟基甲苯)、氢化植物油、亚硫酸盐、偶氮甲酰胺、角叉菜胶,以及硫酸铵这10种食品添加剂,如果集中过量摄入,可能会患上心血管疾病,有的甚至有致癌风险。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这10种食品添加剂是否都“十恶不赦”?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做客中国经济网《经济热点面对面》时表示,如果某种物质被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就不允许它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误解相当一部分来源于“食品添加剂是化学成分”。针对这个说法,孙宝国认为,对于食品添加剂的量,国家有着严格的限定,以可乐为例,可乐中含有磷酸,磷酸是不能食用的,喝磷酸和喝硫酸是一个效果,但是可乐中的磷酸含量控制在对人体无害的范围内。“我们是在吃食品,不是直接食用食品添加剂。”孙宝国说。
以我们常喝的干红葡萄酒为例,干红一般同二氧化硫做防腐剂,而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罪魁”,这并不代表干红有食品安全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含量。
在这则微博中提到的十种物质中,除了溴酸钾和氢化植物油外,其他8种添加剂都为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合法食品添加剂。而溴酸钾曾作为面粉处理剂用于面包烘焙,但早在2005年7月1日就被国家卫生部全面禁止在面粉中使用。至于氢化植物油,则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人工油脂,就是我们俗称的“人造奶油”。(中国经济网记者 贾玮)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