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央行或将验收颁发个人征信牌照,专家预计,国内征信规模起码在千亿元以上。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刘艳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能够被纳入第一波吃螃蟹的征信企业,应该是没有任何违法记录或者违规操作的,也应该是今后发牌照最基本的底线。所谓的大数据征信,就是把老百姓生活的举手投足每一个行为,都有可能纳入自我征信系统里,将征信使用范围和征信价值社会化,也是“互联网+”的基本体现。
“此外,征信企业需要具备数据采集能力,与此同时这部分数据在国家需要时能不能被征用,也是比较复杂的难题。因为政府干预或者监管过多,会被认为是直接干预市场行为,所以征信市场能不能在中国遍地开花,仍有待时日。”刘艳说。
刘艳认为,大数据征信和传统征信两者之间不矛盾,大数据征信可以弥补以央行为代表的传统资金征信的不足,但是处在发展阶段的征信企业,在承接兼顾商业和社会的双重责任上还需要改善。(中国经济网记者 贾佳)
以下是本条新闻的播报内容:
【播报】最后来看财经今榜第五位的新闻。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显得极为迫切。8家机构经过近5个月的准备期后,近期接受了央行的“期中”检查,业界预计,今年6月,央行或将验收颁发个人征信牌照。其中,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和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等互联网企业尤其备受关注。
虽然大数据分析可以很好地补充传统征信的欠缺,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大数据征信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征信,现阶段,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很难被主流的金融机构引用,大数据征信要真正发展起来,尚需时日。而据专家预计,国内征信规模起码在几千亿元以上。正因为此,尽管牌照尚未正式下发,但各家机构间的竞争已日益激烈。
【点评】刘艳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项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