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巴中特快|最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王晓红
在“视觉国企 光影中国”传播创新论坛上发言

2015-01-16 09:44 来源:CE.cn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
微信图片_20210901143254.png
93690678-ffdd-4ec1-8403-f7947db2af1f.jpg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王晓红
在“视觉国企 光影中国”传播创新论坛上发言

2015-01-16 09:44 来源:CE.cn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王晓红在第二届“新国企·中国梦”影像大赛颁奖仪式暨“视觉国企 光影中国”传播创新论坛上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以下为发言全文: 

 

  刚才陆老师的确让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来思考什么是新的4.0和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感谢论坛的邀请,希望我们来谈谈国企用新的方式,加强宣传创新。首先我要对主办方表示敬意,因为我觉得媒体转型时代国企视觉传播策略这个特别好,这个题目其实透着对新思维的探讨,我知道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在大众传媒时代我们面对的是一对多的宣传,可能国企更像是皇帝的女儿,但是今天我们这个传播的时代,每个人都谈国企,所以媒体不再是掌控权利的一方,因为今天有更开阔的渠道,有更多样的表达,更海量的信息,不再是一个中心。

 

  第二点,我要对今天的获奖者以及今天没有在场的、拿起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像机表示敬意,因为今天如何被看见这个话题变得很重要,因为在海量信息中不缺乏信息的人,最难的是你的信息如何被大家看见。和文字相比,我们的图象、我们的视频,不仅有眼见为实的意义,而且大家知道了它超越国界,超越了语言,好的图片以简单的方式直抵你的心。

 

  我有三点体会,第一点视觉传播在新媒体下会变得更为重要,这是非常简单的判断。为什么?举例来说,这次评选工作,我接到邮件当天晚上我就打开了照片,认真阅读了每一段文字,在今天其实我压根不想这些文字,但是有一幅照片随时随地都可以想起它,就是一对笑容满面的中年夫妇,穿着工装,对着镜头露出了牙龈,笑得非常欢快,获一等奖的作品《老婆,合张影》,他们第一次来到这个工地,第一次合影,因为这张照片,因为这对老夫妇,其实我记住了什么呢,我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叫中铁三桥集团,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瞬间,这样的故事,我们国企重点工程,我们的港交大桥被我看见了,更重要不简单是看见了,是记在心里了。小华老师提到新的战略,新的思维方式,从另外的角度说,因为我自己做影像传播,很多人也问我,新的影像形态是什么样子,其实有时候我们要回到影像的本质来思考问题,是不是做的更好,能不能让我们的影像方式在传播中更加有力的传播出去,无论是视频还是照片,我们还是有很大很大的差距。站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其实我是进入大学到今天,我是86级的学生,我是学新闻的,牢牢记住老师告诉我什么是新闻,他给我讲了个例子,第一次广交会,当时新华社拍了一张照片是大的镜头,是全景,第一次广交会怎么怎么着,美联社拍的一张照片是很多人挤在那看什么,看的是旗袍,1986年的时候当我看到老师举这个例子的时候,我一下子被旗袍所击中,因为所承载是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变化,表达了人们对开放世界的渴望。所以觉得今天我们走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影像的水准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提升,今天没有带来更多的视频,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改进,所以老夫妇的这张照片是一张击中人心的照片,而且放到世界上也是让我们感到自豪的照片。

 

  所以对我们宣传有两点启发,第一个就是有感染力的图片和视频,它肯定是更具有代表,所以我们要坚定。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存在生动性的偏见,所以我们常常会说,一幅生动的照片胜过了千言万语。什么是生动的照片,我们抓拍到是我们的幸运,需要我们怎么抓拍到哪些方式可以获得,那么从视频的角度来说,可能带有现场的东西、现场感的东西更生动。但是对于图片和视觉来说,我个人觉得,所有的细节东西、有特点的东西一定是抓人的东西。习大大讲了一句话,把我们所倡导的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落实、落细上做文章,大家都说记得我们要讲故事,无论是视频还是图片,大家说我们要学会讲故事,拍到了一个人物,拍到一个故事,为什么不感人,很多时候我觉得没有把人物还原到日常生活状态中去,我们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去宣传他。其实我们应该是眼中有人。我举个例子,几年前我们曾经在纽约时报广场上投放过一个宣传片,国家的形象宣传片,当时国内一片赞扬的声音,所有的明星,没有一个普通人,都是中国的精英人士,可是当这样的东西投放在国际市场上的时候,美国人除了认识姚明,其他都不认识,那天在纽约时报广场同时投放了另外两个视频,一个墨西哥,一个韩国,然后都是表现它的民众,比如说墨西哥是民众载歌载舞的样子。所以当时美国很多报纸评论是,当今天更多的人,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我还是宏大的,大家更容易记住是微观的东西,习惯的东西,宏观要不要?要,宏观的东西是微观背后承载的意义。我们还可以看到好多出镜记者,不知道有没有电视台的同志,现在哪里哪里报道,你会觉得跟你有距离感,如果你把镜头外想象成你的父母兄弟,你还会那么去拽那个词,一定千方百计是拉近距离,或者让他听明白。所以我们再用一句话概括,电视是什么,电视是里边的人和我们在说话,为什么?这就是距离拉近,有一种交流感。

 

  所以在今天这个具体的人会变得很重要。再说到那张照片,国家重大工程,要宣传劳动者的奉献精神,其实融入到最普通最质朴的生活常态中去,还特羞涩搂着他的妻子,我特别喜欢他露出牙龈的那个瞬间,非常非常朴实。所以这就是把重大的东西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个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这有衡量,比如说《洗槽女工》类似这样,尤其像《神华百年矿工》,我最喜欢的是背景,因为在这些背景中,看似背景是配体,但是今天背景成为了主体,因为环境在传递着无声的信息,你看到他们的辛苦,看到他们的不容易,所以我们非常要重视环境,无论是电视还是图片,让图片说话会变得更加怎么样。

 

  第二点启示是,在碎片化的时代宣传报道,当然要重视大图片和短视频,因为在海量信息中,我们如何帮助人更加经济、更加便利获得信息,这是我们媒体的责任。今天看似我们的很多优势被消解,但是我们有这种能力,因为我们有资源,对资源本身的提炼能力和内在逻辑整合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利用我们的图片,利用我们的视频抓取人们的注意力。很重要的理念是什么,我们要主动去投放,如果不主动可能也是不容易被看见,而主动一定是建立在新媒体。今天可以随机用手机拍,转发图片和微视,我今天在干吗,让朋友知道你在何方。我有个观点,这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可以用视频和图象来表达自己,今天的视频成为每个人的口语。我们比较一下,电视是什么?我说电视就像是启程转折的书面用语,有存在的必要。网络视频是我们的日常对话,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说春天里那首歌,他们就用这么简陋的条件,用手机拍下来,火遍了大江南北,可是之前原创是汪峰,在他之前投在网上并没引起轰动,不是说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理共振等等,更重要一点你会发现有时候不一定要修饰,更重要是情感的交流,更多有口语的在里面,这特别值得我们研究,当我们在多媒体研究,一定要研究它的不同特点,今天作为我们团队来说要研究,更多并不是转发到底在哪里,并不是视频怎么样。所以必须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渠道,新的阅读习惯,新的信息接受方式,对我们图片和视频带来的挑战。

 

  第二点大的感受刚才陆小华老师提到了新的思维,我想说的在新媒体时代,图片影视真实性要求很高,大家有两种思维,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所以我们才有可能带来今天天翻地覆的变化,意味着媒体不光是传播者,更重要是被传播者,所以国企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应该变成了国企如何在被传播的情况下做的更多。什么意思?我进一步说这个意思,比如大家熟悉有张照片,就是一个县政府的网页上,去视察工作,当时负责宣传同志觉得光线不好PS一下,绝对PS技术不好,在网上就沸沸扬扬了,最后出现了各种版本,其实是真的到现场视察。我们原来小小的疏漏,现在网友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我们有段时间可以看到,两会也好,十八大也好,会有很多服务特别好,所以就会有很多服务员下雨打个伞,走过,我们的本意是想讲服务好,但是网络上无数的打伞图并在一起的时候,小学生给他打着伞,打伞成了一种权力的傲慢,你无心,但是真的会成为这样的,因为我们习惯性的宣传语态,在今天很有可能对我们的视角、对选材方面提出了挑战。

 

  给大家讲个例子,当时非常非常重要国家会议上,当时我们记者是非常优秀的,他在连线过程中,拿了一张报纸,当地对中国政府多么多么的支持,但是连线有点磕磕巴巴就中断了,在大众传播时代,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事件而已,但是在今天,你是被传播的,网友迅速搜出他是谁,这倒是次要,最重要的是,网友搜出了他那张报纸,当天说的是中国的腐败问题,一张小小的道具,你的无心之举,成为你媒体公信力最大的讽刺,你会觉得委屈,但事实就是这样,所以无论是视频还是图片,他会对我们真实性做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今天这种东西都会被作为符号,在网上放大。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今天在新媒体时代,沿用的是旧国际,用的宣传逻辑是单向传播,你忘了还有那么多网友在传播你。所以又回到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你的内容仍然是最重要的,所以像刚才那个笑容也会打动很多人的,这是我们要讲到的一点,我们要真正的创新,来源于我们如何理解变化的传播平台和变化的传播环节,内容还在起作用,但是平台变了,我们的环境变了,这非常非常重要,传播关系发生了变化。

 

  第三点创新其实还来源于今天更加丰富影像的表达手段,这个大家已经意识到了,融合意味着更多平台的传播,大家注意到用微信微博等等,这里边非常非常重要一点,大家都是做媒体,在做全媒体的转移。这个传播一定不是简单的平移,我刚才说了,电视台算是书面用语,而手机视频很多时候日常交流和对话,现在优酷上很火一档节目叫没有想到,原来看不上,那种片子有什么好看的,现在大家回家就不愿意看,好多媒体融合是虚假的融合,因为是以简单把同一个材料投放在不同的传播终端,但是在今天互联网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把公众前置,因为互联网不简单是价值延伸的平台,最重要你要把公众的力量集纳到前期来。因此我们在未来的视频生产上,我们可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利用群体的智慧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专业的解读,或者进行一些传播。当然今天越来越多,刚才陆老师给大家呈现的是比较新的视角方式,还有全景式的图片,给人产生的互动性,所以在今天如果我们用图片在交互上使用的话,可能更多来考虑友好型,进行可视化表达的一些特质。

 

  概括起来说,我们要创新有很多的方式,也有很多的策略,更关键要理解创新的基础在于传播关系变了,我们已经被传播了,在今天第一现场变得更加重要,而且在互联网上微观的传播可以放大,微观视野变得更加重要,短视频可能更适合年轻一代的需求,不同的平台会有不同的要求。总而言之,我们如果不是就一张图片的讨论,而是就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时代思维传播的时候,可能要回归到更本质的问题,当然我坚信一点,影像本质仍然在起作用,所以练好基本功,放大我们的专业能力,结合我们不同平台的特质,在今天可能是我们媒体生存新的希望,谢谢大家!

 

  点击进入专题:第二届“新国企·中国梦”影像大赛 

 

(责任编辑:郭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