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极一时的“宝宝军团”较2014年第三季度减少了557亿元,首次出现整体规模负增长。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在《我财经》节目中分析了两点原因:
一方面,很多“宝宝”都是银行收进来之后,再买高收益的理财,从而赚取巨大的理财差价。但同业存款管理制度出台以后,银行就不再买高收益理财的产品了,这样一来实际利差就太小了,所以银行必然压缩“宝宝”的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央行出台了破产制度后,宝宝的风险了更是增加了不少。因为原本“宝宝”是小资金,都在存款保险的范围之内,但汇集后变成了大资金,所以央行就不管了。因此“宝宝”必然不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恒星。(中国经济网记者 贾佳)
以下是本条新闻的播报内容:
【播报】继续来看财经今榜第四位的新闻。
红极一时的“宝宝军团”整体规模似乎迎来了负增长。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来自第三方搜索平台融360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号,宝宝类理财产品数量为79只,规模达到15081亿元,较2014年第三季度减少了557亿元。这是从2013年6月余额宝诞生以来,一直风光无限的宝宝类理财产品首次出现整体规模负增长。
有分析认为,导致宝宝类产品规模降低的直接因素是收益率持续下滑。不过,除了宝宝类产品,其他各类货币基金的市场空间同样受到挤压,其中汇添富旗下的短期理财基金、安心增利场内货币基金都先后终止基金合同。为此,有分析认为,出现资金的跷跷板效应有两个原因:一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渠道优势难掩“内功”不足;二是随着公众对经济转型和改革深入的预期、信心提升,板块重启,自从进入2014年第四季度后,A股行情已经开启了火热上涨模式。
【点评】张捷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项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