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胡乃军在《我财经》节目中谈到高房价时说:“房子就是为了居住,和所谓教育属性、就业属性、养老属性并不相关,尤其是投资这种投机性属性,应该从房子中剥离出来。”
胡乃军同时指出,目前一些一线城市刚性需求很强烈,很难打压下去;另外,房地产调控需要对每个人的真实信息全面掌握,这个工作量很大,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沥慷)
以下是本条新闻的播报内容:
【播报】继续来看今天财经今榜第三位的新闻。
“高房价没见松动,为买房而故意离婚的人倒增加了很多。”——《新华网》的一篇评论文章吸引了今天多数人的眼球。文章报道说,很多人离婚不是感情破裂,而可以说是为了钻政策的“空子”,某种程度上也是面对高房价的无奈之举。除了市场中的“无形之手”,高房价背后还有多双“有形之手”。比如“学区房”、“户口房”等等,一套住房,不光关系到人们的居住,还关系到财产的多少、婚姻的有无、孩子的读书、家人的就业乃至老人的养老。
因此调房价这事儿很复杂。“一刀切”地限制、不加区分地打压,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反可能会引发副作用。从住宅的属性角度看,就应还原其居住属性,适当控制其投资属性,逐步剥离其“教育属性”“户籍属性”等等。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点评】胡乃军
【追问】说到住房,我们注意到有一种“自住型商品房”,它其实也属于保障房的一种,意在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但最近有媒体爆出,北京首个“自住型商品房项目”两年涨价近一半,而且是遭到了哄抢。您帮我们解读一下。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刘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