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巴中特快|最新

早在19世纪,欧美“植物猎人”已对中国杜鹃虎视眈眈
杜鹃花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传奇

2025-10-31 09:11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

早在19世纪,欧美“植物猎人”已对中国杜鹃虎视眈眈
杜鹃花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传奇

2025-10-31 09:11 来源:北京日报

  “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每到杜鹃鸟在春天飞来的日子,便到了杜鹃花绽放的时节。杜鹃花是中国传统的春季观赏花卉,它不仅深得国人的喜爱,而且早在19世纪,就已引来了欧美“植物猎人”们的关注……

  杜鹃国度

  所谓“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的统称,是一个包含125属约4000种的庞大家族,其中甚至包括人们经常食用的蓝莓。

  1938年,英国杜鹃花协会出版《杜鹃花种类》一书,汇集了已发现的杜鹃花850余种,此后,中外学者对杜鹃花属的资源、分布及分类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野生杜鹃花原种及其变种超过1100种。而我国就拥有近600种,超过世界全部种类的半数,其中特产于中国的杜鹃花超过400种。此外,常绿乔灌木型杜鹃花绝大多数也原产于中国。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世界杜鹃花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杜鹃国度”。

北京日报电子报10月31日第18版网页截屏(部分)

  跨洋传芳

  由于地理接近的关系,中国的杜鹃花很早就传播到了邻近的一些东亚国家。比如,日本本土也有杜鹃花出产,而遣唐使们又将中国的白花杜鹃引入本国,并在寺庙中栽植。古都奈良的一些寺院中就种有杜鹃花。到了17世纪,日本的杜鹃花栽培已相当盛行。

  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地理相距遥远的原因,中国的杜鹃花传到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是相当晚近的事情。欧洲原产的杜鹃花只有寥寥数种,因此欧洲人在历史上对杜鹃花并不十分熟悉。

  1847年至1851年,出生于植物学世家的英国人约瑟夫·虎克对印度东北部、不丹、尼泊尔等地进行了考察,喜马拉雅山区丰富的杜鹃花资源深深吸引了他。在为期4年的考察期间,虎克一共采集了6万多份植物标本,其中有许多杜鹃花新种的模式标本。尽管“仅仅是杜鹃的种子和幼苗就可以卖1500英镑”,但虎克并不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植物猎人”。作为严肃的植物学者,后来他在书里展示了自己在亚洲之行中见到的43种杜鹃花,震撼了欧洲植物学界。

  竞逐宝藏

  虎克的巨大收获引起欧美各国植物学家的瞩目。从此,中国西南地区高山常绿杜鹃成为欧美各国植物学家竞相追求的宝藏,他们多次以商人、传教士、旅行者、官员的身份,来中国搜集杜鹃花标本和种苗。

  实际上,在虎克之前,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1843年,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就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到1861年为止,他一共4次到中国考察,共发现了300多个植物新种。其中在运回英国的20箱引种材料中,就有大量的杜鹃花种子。云锦杜鹃的引进,就是他为西方园林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继福琼之后,形形色色的欧洲人都加入了前往中国西部“淘宝”的行列。比如,法国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博物学家阿曼德·戴维,曾在近40年中数次来华,共采得数以万计的标本,包括约3000种植物,其中新种300多个,新属9个。19世纪晚期,英国人奥古斯丁·亨利则把野外植物考察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毛肋杜鹃就是由他发现并引种到英国的。这种杜鹃花因具有罕见的蓝紫色花朵而备受西方园丁们的喜爱,并以它作为亲本培育了大量的杂交后代。

  真正为西方植物园大规模引种中国杜鹃花开创先河的是英国人亨利·威尔逊。与上面所说的这些人不太一样,威尔逊是不折不扣的“为钱而来”。1899年,受一个英国园艺园派遣,23岁的威尔逊首次来华。到辛亥革命前夕的1910年,威尔逊5次来华,其足迹遍布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湖北等地。在华期间,他采集了4700多种植物、65000多份标本、1593种植物种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并带回西方。其中,包括芒刺杜鹃、耳叶杜鹃等名贵种类在内的许多种中国杜鹃花都经由威尔逊之手传到了英国。

  相比涉猎颇广的威尔逊,另一位植物猎人乔治·福雷斯特(汉文名傅礼士)则专精于杜鹃花。1904年,他来到中国,开始了长达28年的植物考察生涯。他曾先后7次到云南各地考察,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采集杜鹃花。他的第4次行程和之后的几次行程都是由英国杜鹃花协会赞助的。

  英国出版的《杜鹃花种志》(1930年)共记载了1193种杜鹃花。尽管其中也有少数是新几内亚岛与东南亚各地出产的杜鹃花,但主要来自中国。作者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过去25年中,杜鹃花属猛然增加了大量的种,并引起了园艺家的兴趣,所增加的种类,大部分来自中国西部。”

  作者郭晔旻,文史学者

(责任编辑:孟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