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席浮沧海,长风万里通。”韩国诗人崔致远位于庆州的故居门前,竖立着刻有其代表作《沧海》的石碑。1100多年前,新罗少年崔致远乘商船离开故乡庆州,渡海赴大唐求学为官,被誉为“东国儒宗”。习近平主席曾通过这一友好佳话,讲述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故事。
中韩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书院文化同源异彩。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的玉山书院,至今仍有朱子学的余韵,是集祭祀、讲学、藏书、刻书为一体的文化地标。
韩国庆尚大学教授许卷洙说,韩国最早的书院白云洞书院(今庆尚北道荣州市的绍修书院)的制度、规模、教育方法,都是以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为范本,“白鹿洞书院对很多韩国书院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庆尚北道安东市的陶山书院,供奉着有“东方朱子”之称的退溪先生李滉。对于现代韩国人而言,书院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韩国现行流通的面值一千韩元纸币的正面,印有李滉画像,纸币的背面是陶山书院的全景图。
退溪先生第17代宗孙、公州大学教授李致亿说,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韩国人的心灵与情感之中,韩国人的言行中能找到“仁义礼智”的道德根基。“韩国朱子学研究者心中,白鹿洞书院是圣地,能够到圣地学习是一件有意义且激动人心的事。”
近年来,中韩书院之间持续开展交流与合作。白鹿洞书院研究会秘书长郭宏达说,中韩学界一直在探讨怎么学、学什么,可以用朱子学规的“为学之序”15个字概括,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特别是笃行,笃行就是我们人生的践行,中韩在这方面的笃行就是文明互鉴的落地。”
(责任编辑: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