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郑博非
位于英国首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是英国最大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之一。如今步入V&A中国馆,一批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工艺作品浮入眼帘。古与今在同一空间中对话,让这座以历史艺术与设计闻名于世的博物馆焕发新的生机。
V&A全新展览《多维:中国当代工作室工艺》2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英国首个聚焦中国当代工作室工艺的专题展,展出逾八十件作品,其中近五十件已被V&A纳入馆藏。
本次展览策展人李晓欣说,这次展览中有许多年轻的手工艺术家,他们的创作体现出中国艺术更现代、更年轻、更具多样性的趋势。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共同发声。
展览中,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明代瓷瓶、唐代俑像并列展出。李晓欣表示,这种“跨时空陈列”旨在让观众体会中国工艺精神的延续——瓷器的温度、泥土的记忆,仍在当代艺术家手中焕发生命力。
以白族传统扎染工艺创作的大型纤维装置《她给予的爱》在中国馆中格外醒目。艺术家林芳璐将蓝白扎染转化为红色纤维雕塑,用色彩表达女性的爱与力量,让传统技艺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生长。在林芳璐看来,这种延续千年的扎染工艺,“不仅是老手艺,更是一种艺术”。
同时展出的还有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助理教授伊丽莎·区的陶艺作品。她的父母来自中国香港,她本人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多次前往景德镇进行交流。她的格栅状陶艺灵感源自中国木构建筑的榫卯结构。“在亚洲建筑中,结构与形体是统一的。这种相互契合的方式变成了我在陶土中的语言。”她说。
V&A博物馆的陶瓷展厅进一步讲述了中国陶艺的演变。从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宜兴、德化等主要产区的复兴,到当下艺术家的自由探索,这一脉络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从实用器皿到思想表达的蜕变。
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的策展人卢川认为,这种延续性至关重要。“了解艺术与文化,必须回溯自身的文化基因与传统,思考传统从何而来,又如何延展出独特性。”她说,“艺术家、策展人、研究机构等共同努力,推动着公众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这正是此次展览在英国及国际舞台上亮相的重要意义。”
正如李晓欣所说:“希望观众不只停留在中国手工艺术曾有过辉煌过去的印象,也能通过这些作品看到当代中国的全新面貌,看到中国社会在各个层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责任编辑: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