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车队在云端调度下汇入城市动脉,跨城物流无人机群通过自主协同跨越山海,“魔方”公交系统以灵活编组的形态重塑着未来街道的客流格局,而飞行汽车则如流星般划破天际,将城市交通的垂直维度彻底激活……这些曾属于科幻的场景,正因交通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逐步走向现实。
在这一进程中,创刊仅3年的《交通研究通讯(英文)》(Communications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以下简称“COMMTR”),不仅见证了技术进步,更积极参与其中,并迅速在全球众多交通领域学术期刊中崭露头角,成为连接中国智慧与世界创新的桥梁。

科技日报电子报10月24第4版网页截屏(部分)
打破壁垒,构建交通学科的融合生态
现代交通系统已发展成为一个融合土木工程、信息科学、能源环境、社会行为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为应对这一趋势,自2021年创刊伊始,COMMTR就将跨学科合作确立为办刊特色。期刊组建了来自20余国的55人编委会,其中69%为海外学者,包括13位各国院士。多元化的编委团队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优质稿源——创刊仅10个月,COMMTR便被Scopus数据库收录,目前国际投稿比例已达70%。
期刊的跨学科特色还在发表的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清华大学和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需求响应公交调度方法,创新性地融合了运筹优化领域的时空网络算法、社会科学中的用户行为研究与交通工程领域的需求建模,通过分析历史订单记录、人口密度分布等多源数据,实现了网约公交派单系统的动态优化。这项成果支撑了湖南省株洲市网约公交的落地应用,上线以来日均营收数倍于传统公交,有力地印证了跨学科研究的巨大实践价值。该成果在期刊首发后,迅速被欧美及亚洲多个研究团队跟进引用,形成跨洲际的学术合作链条。
推动数据共享,构建开放科研范式
以“数据共享”为核心,2022年,我们依托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ETS-Data平台,向全球科研人员开放数据资源,希望以此为全球交通学界赋能。截至2025年8月,该平台已汇集24个国家的近百项交通数据集,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城市交通流等领域。2023年,该平台被DCI收录,显著提升了中国交通数据的国际影响力。
COMMTR要求作者将研究代码与关键数据上传至ETS-Data平台,这样一来,评审专家可通过云端系统复现研究结果。依托该平台,期刊还构建了国际审稿专家库与智能预审系统,将稿件从投稿到首次决定的平均周期缩短至7天,远低于领域内平均水平。
在促进学术普惠方面,COMMTR于2022年联合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举办云端研讨会,吸引了18国7700余名学者参加;2024年推出“微讲座”,4场直播累计10万观众,有效降低了学术交流门槛,助力发展中国家学者融入国际对话。在出版环节,2023年至今,清华大学出版社全额承担论文处理费,平台文件可免费下载,数据配永久标识,有力推动了全球交通研究的协同发展。
捕捉未来行业走向,引领交通领域变革
COMMTR建立了“趋势雷达”机制,以精准把握行业方向,引领学术研究新路径。
2023年初,期刊前瞻性地组织了“先进低空交通系统”特刊,为后续低空经济政策制定和全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与理论框架;2024年初布局“交通电气化与人工智能融合”虚拟特刊,紧扣全球交通智能化转型脉搏。COMMTR正从学术成果的传播者,转变为未来研究方向的共建者与行业变革的推动者。
这一对行业的精准预测能力,源于其组建的一支全球化观察团队。该团队由清华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构成,通过季度性的前沿论文扫描,及时捕捉技术拐点与范式变革。所有发现均需经资深学者二次验证与把关,这一模式确保了期刊始终走在学术前沿。
目前,COMMTR已被SCIE、SSCI等多个数据库收录;2025年3月,COMMTR入选工程技术大类1区;2025年6月,期刊影响因子达到14.5,位列全世界范围内JCR“交通”学科61种同类期刊第1名。
2026年,COMMTR将全面回归SciOpen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平台,开始独立运营。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传播知识的期刊,更能成为支撑全球交通科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曲小波系清华大学教授、王帅安系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二人为《交通研究通讯(英文)》共同主编
■点评
《交通研究通讯(英文)》走出独特路径,是我国交通领域期刊跻身世界一流的成功实践。它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与国际化运作体系,为全球交通学界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期刊凭借其前瞻视野,聚焦于智慧交通、绿色载运等前沿领域,积极搭建产学桥梁,推动创新成果匹配产业需求,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尽显高水平期刊的使命担当。
盼期刊持此理念,勇担学科创新引领重任,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成为引领交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点评人:王云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本栏目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责任编辑:孟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