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巴中特快|最新

多年来德企与太仓共同成长,德企年产值超600亿元,太仓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十
“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

2025-05-21 12:18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

多年来德企与太仓共同成长,德企年产值超600亿元,太仓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十
“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

2025-05-21 12:18 来源:解放日报

“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如此评价江南小城太仓与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亲密度。

事实上,太仓的知名度并非只在德国。5月14日,记者在太仓德国中心见到总经理马莉珂时,她刚刚接待了一个来自法国的小型经济代表团。“中国对很多法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潜在市场,他们想与我们商量一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马莉珂解释说。

太仓德国中心

最近中美经贸跌宕起伏,牵动着全球投资者的神经,这会影响德国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吗?“我觉得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不会影响中德两国关系。”对此,马莉珂给出明确答复。

采访中,马莉珂保持着德国人的严谨,操着流利的中文,她的回答总是条理清晰、明确直接。只有当记者问道:“现在太仓有多少家德企”时,一时间,她展露出采访中少有的不确定语气:“530家?因为数字一直在提高,不知道是不是最新的。”不过,有一点她确信不疑,“太仓是中国德企密度最高的城市”,在她的表述里,甚至没有“之一”。

记者翻看数据发现,自从1993年首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落户太仓以来,太仓深耕对德合作已超30年,太仓市政府官网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德企总数已突破550家,其中“隐形冠军”企业60余家,德国十大机床企业中的6家落户太仓。

紧邻上海的小城太仓,在德国大有名气,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类似的桥段,在长三角并不鲜见:正如太仓主打对德合作,盐城聚焦对韩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主攻中新合作。这也为观察长三角区域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与竞争,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新窗口。

邻沪小城有了德国中心

有个问题,马莉珂几乎每次面对来访客人都要回答一次,“继上海、北京之后,为什么中国第三个德国中心在一个距离上海仅几十公里的三线城市,而不是其他大城市?”要知道,太仓德国中心距离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上海德国中心,仅约70公里。

马莉珂在工作中 均 任俊锰 摄

采访当天,马莉珂索性自问自答:“在长三角,有必要专门再开一家德国中心吗?当然有必要。”她的回答一如既往地确定。

10年前,已有很多德国企业在太仓开厂。“但在当时,通过‘耐心’调研,上海德国中心发现太仓还没有一个适合德企需求的高端办公平台和场所。”马莉珂解释。

究竟多有耐心?马莉珂介绍,2011年前后,关于德国中心能否落地太仓的交流考察便开始了。最初,上海德国中心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夏建安带着专业团队到太仓考察调研,他们发现,八成以上的德国企业主对太仓的舒适度大为赞赏。但投资方内部仍有分歧——不少人认为,上海德国中心的服务半径足以覆盖太仓等邻沪城市,且以往德国中心均设在各国首都或国际大都市,要在一个小城设德国中心,尚属头一遭。

直到2015年,夏建安才说服了德国董事会和巴伐利亚经济部,开创了德国中心落户县级市的先例。2015年3月31日,由德国巴伐利亚州立银行投资建设的太仓德国中心正式签约,2016年6月2日中心正式开业运营。数据证实了当时开先例的正确性:2016年,太仓德国中心落地时,太仓约有230家德资企业,如今已不止翻倍。

为什么德资企业扎堆在此?除了太仓良好的营商环境,马莉珂认为太仓确实拥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比如,从城市内部来看,这里有雄厚的德企产业链基础,可以利用客户的关联网和供应商链条等资源,持续吸引德企入驻,形成“雪球效应”;太仓城市规模不大,政府和企业保持着顺畅的沟通,“如果企业遇到问题,可以比较容易联系到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乃至太仓市领导”。

若从城市群角度来看,最有利的现实条件是上海大都市圈。太仓紧邻上海,这里的企业可以便捷利用上海的机场、高铁、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商业配套等,与上海形成良性且紧密的互补、合作关系。也正因此,大型德企在小城太仓依旧能够吸引高端人才,支撑企业发展。她说:“太仓有很多德国企业,他们的员工和领导住在上海,来太仓上班,往返通勤比较方便。”

撤县设市与德企发展并列

在太仓德国中心内,克罗斯特业务咨询(太仓)有限公司,这家德国人创办的企业值得一提。

不仅因它是马莉珂口中“2016年首批入驻德国中心的企业之一”,更在于公司创始人克罗斯特的身份特殊——他于1995年到太仓参与舍弗勒太仓工厂创办,并担任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长达8年。

2004年,时年65岁的克罗斯特退休后,没有回到德国,而是在太仓定居,并专门开办了这家咨询公司,为德企落户太仓“牵线搭桥”,同时他还经常现身说法,向德国和世界介绍这座苏南小城。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公司已为太仓200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其中大部分德企已落户太仓。

近几年,马莉珂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随着中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德企意识到“必须在现场”乃至不断重仓中国,而不再像以前一样,依托远在德国的团队,服务中国的市场和客户。

新的德企落户太仓的速度,正不断提速。30余年间,太仓分别用时14年、6年、5年,让太仓德企数量接连跨越100、200、300家台阶;之后用不足3年,于2021年10月迎来第400家德企落户;仅两年零三个月后的2024年1月,太仓迎来第500家德企。

而深耕太仓的德企也正持续加码。“有些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有些企业则在此开出一个个分公司,像是滚雪球一样”。一项统计显示,目前,90%以上的早期落户太仓的德企已在此完成增资扩产,超半数的德企在太仓开展了本土化研发创新。

作为太仓规模最大的德企舍弗勒就是其中代表,马莉珂说:“舍弗勒在太仓有5个分公司”。自1995年算起,落户太仓30年间,舍弗勒集团已先后在太仓增资13次,累计投资超110亿元人民币,目前太仓基地已是舍弗勒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其间,舍弗勒不仅积极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以适应中国新能源车迅速崛起的进程,还投入真金白银,主动“跨界”,研发生产高端航空轴承,配套以上海为龙头的国产大飞机产业链。

太仓“最资深”的德企,同样在持续加码太仓。1993年,为就近配套落子上海的德国大众,克恩-里伯斯集团总裁斯坦姆博士决定创立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公司首期投资仅50万马克,占地400平方米,全厂仅6名员工,这被外界笑称太仓引进了一家“小作坊”。如今,克恩-里伯斯集团在太仓先后增资11次,当年的小作坊成了如今年产值15亿元人民币的“弹簧王国”,在集团全球版图中占比最高。

30年后,斯坦姆成为太仓一场重要纪念活动的座上宾——2023年,太仓举行撤县建市30周年暨德企发展30年大会,太仓将撤县设市与德企发展并列,足见对德企发展的重视程度。今年5月16日,斯坦姆再访太仓。会见中,太仓市领导动情地表示:“斯坦姆博士当年的一个小决定,开启了太仓对德合作的大发展。”

多年来,德企正不断与太仓共同成长、互相成就。其间,德企不断发展壮大,德企年产值超600亿元,太仓则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十。为证明两者强相关,马莉珂信手拈来一组数据:德企以0.24%的用地面积,贡献了太仓全市8%的GDP。数字之外,德企早已融入太仓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比如太仓高新区的南京东路上,不少公交站名便以德企名字命名。

架起中德合作桥梁

有人将德国人的性格比喻为“壁炉”,如何理解?慢热,但持久。

“在德国,我只从事过一份实习工作,其余的工作经历都在中国。”马莉珂回忆道,早在2007年,她首次来到中国,在北京留学一年;2010年,20多岁的她来到上海,在世博会德国馆服务半年多;2012年底,她再到上海,加入了一家入驻上海德国中心的德资展览公司。2018年,她加入太仓德国中心担任业务经理。如今,除回到位于德国北威州的家乡探亲或家庭出游外,她早已将工作、生活完全放在了太仓。

在中国的生活,马莉珂早已习惯。除了适应中餐等老生常谈的经历外,“大家会用微信工作,很多人也会用抖音、小红书进行品牌宣传。”马莉珂表示,在中国生活与工作的界限并不分明,对此她早已习以为常。不过作为一名德国人,她同样理解,“这在德国并不常见”。

现在,为更好在中国发展,她通常建议在中国的德企适应当地的习惯与规则。比如学会使用微信等社交平台,有时她会主动向德国企业高管介绍其具体功能。对于为何要学习使用它,她会告诉对方:“通过微信,能更快联系到人。”

“慢热,但持久”——同样适用于马莉珂的前同事、太仓德国中心前任总经理马悌思。

2021年,马悌思离开太仓,回到德国。但他与太仓的联系并未中断,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太仓驻德招商大使。今年4月1日,在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马悌思以德国“乡亲”的身份,分享了中德合作成功经验,并称赞太仓“既有德国工业的严谨基因,又融合了中国制造的创新活力”,向全球嘉宾推介太仓。

“现在他虽然回到德国工作生活,但有时也会来到中国、来到太仓。”马莉珂介绍,前段时间他还回到太仓德国中心看望大家,并探讨了后续在中德间架起合作桥梁的更多可能性。

德国有句谚语叫“Bier ist Freundschaft”,意思是“啤酒是友谊的桥梁”。“我的朋友太仓,就像手中的啤酒一样,越品越正宗,越喝越热络。”在上海工作生活了30年、同时担任太仓德国中心董事长的夏建安感慨道。今年2月14日,为表彰他在太仓对德合作作出的突出贡献,在黄浦江畔举行的太仓(上海)招商会上,夏建安获赠首张“城市荣誉卡”。

此外,夏建安还以另一个身份参与太仓与德国的故事:在连续举办19年的太仓啤酒节上,一支来自上海的特殊乐队——上海高压电乐队多次参与演出,这支由在上海工作的德国职业经理人组建的乐队中,高个子贝斯手便是夏建安。

正因夏建安、马悌思与马莉珂等德国友人的深耕与助力,以对德合作为代表的太仓对外开放,才得以持续推进、成果不断。

采访当天,法国经济代表团来访太仓德国中心的诉求明确——他们希望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投资平台,不仅了解在中国的投资方式,还可以帮他们推荐第三方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避免和解决一些因跨文化导致的顾虑与误解。

这只是马莉珂近年来接待的德国在内的欧盟国家考察团之一。其间,不少到访者曾惊呼,“没想到中国的投资环境是这样子的”“中国的工厂竟和德国的工厂一样先进”。惊喜之余,马莉珂也会如实告知他们关于中国的投资环境、市场潜力乃至企业落地后的潜在风险、未来发展等。

消除误解的第一步,往往是了解真实的情况。“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介绍和解释中国市场。”马莉珂信心满满地表示,如此才能真正起到中德合作的“窗口”作用。与此同时,为帮助德企更好适应中国市场变化和发展,大约在3年前,太仓德国中心推出了“太仓德国中心研习院”的培训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法律法规、财务等各类培训项目。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原本专门服务德国中小企业的太仓德国中心,也正不断拓展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为此曾开办过相关培训,主要介绍欧洲市场,包括如何进入欧洲市场,以及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注意事项。随着中德双边经贸往来愈加紧密,马莉珂表示,未来将为中国企业走进德国、走向欧洲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

本报记者 任俊锰


(责任编辑:孟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