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来,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现象级热映,到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迭代跃升,一系列现象让人在感叹和震撼之余,对未来充满期待与憧憬。在数字技术、全球互联和人文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很多曾经“隐于深巷无人知”的文化遗产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正在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国产3A大作《黑神话:悟空》以传统文化为基底、以文化遗产为元素,在全球游戏市场掀起“东方奇幻热”的同时,让今天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古建筑与彩绘泥塑;《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东方美学的写意基因与“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等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成功唤醒了老中青少的文化体验;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让尼罗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票难求的背后,折射出当代中国面向世界的自信与包容。
日前,在拥有英国最大IMAX银幕的伦敦BFI IMAX影院,观影者手持《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海报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 颖摄
面向未来,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文明集体记忆的载体和当代社会共同创造的见证,也将会成为当代人站在走向未来的十字路口,在技术与人文的激荡变化中寻找的不变精神锚点。
文化遗产是承载着人类文明集体记忆的“基因库”。“万年上山,世界稻源”的浦江上山文化遗址,以其万年前的稻作遗存,揭示出农业文明起源的密码;“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以其五千年的稻作文明、水利工程和城市格局,实证了中华早期国家形态的成熟。
这些遗址保存着先民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乃至精神信仰,通过时空叠压的多维场域,将不同时代的文明记忆融入可感可知的文明坐标,共同讲述着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交织的发展模式,强化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根基。
文化遗产的集体记忆,还存在于当代社会的文化认同。浙江杭州西湖的“三面云山一面城”,是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互动所留下的独特城湖空间格局,这由自然山水与人文意境交织而成的景观格局,正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物质载体;长达7.8公里、贯穿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不仅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而且也是中华文明“中”“和”文化传统的物化见证,体现出对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这些流淌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绝非静态的“标本”,而是在持续进行的社会互动中被不断激活与创造。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多元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实践。这一过程既需坚守“专业性”底线,又需拓展“公共性”边界,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动态平衡中寻求突破。
保护与发展是文化遗产当代创造的核心命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遗产地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其核心在于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利用的协同共促。在“保护第一”的核心准则基础上,遗产保护可以与城市更新结合、与民生导向结合、与当代生活融合,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缓解公共利益与个体诉求的矛盾。
公众参与是文化遗产当代创造的重要动力。文化遗产的当代创造要以“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为导向,多元主体协同的公众参与是遗产保护发展的重要动力。“唐诗之路”由学界研究破题、发散,通过以“诗”串文,深度挖掘“具有关联性文化价值的遗产”,赋予了文化线路遗产当代生命力。良渚古城遗址区通过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产业升级转型和文旅融合,引导遗产社区共享遗产保护红利。
技术赋能是文化遗产当代创造的创新工具。数字技术通过精准保护、多维叙事与跨界融合,正在重构文化遗产的阐释逻辑,赋予遗产新的生命力。三维扫描和AI算法建立的石窟数字档案,助力敦煌研究院实现病害智能监测,形成科技驱动的预防性保护。博物馆通过VR、AR技术打造沉浸剧场,将历史故事转化为可交互的戏剧场景,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转向“情境体验”。技术赋能不仅拓展了文化遗产的物理边界,而且激活了文化遗产的当代叙事潜能,让遗产从历史的“见证者”,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为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提供深层动力。
在全球互联与数字文明交织的今天,文化遗产的未来价值早已超越了文化遗产的物质存续本身,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时空坐标,为我们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提供精神凭依的锚点。
作为跨越时空的对话媒介,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可以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共识载体,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文化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启示。链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先民的智慧基因、传统知识、情感记忆,既是生态文明的“活态教科书”,也是社会发展的“文化启示录”,更是全球治理的“共识孵化器”,为我们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文化遗产是创新发展的灵感源泉。故宫、敦煌等文化IP的大热,《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等文化产品的爆红,印证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更表明了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多元价值,可以为现代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而伴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必将催生出更多新热点、新消费、新体验,为未来社会注入新的发展灵感与活力。
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的当下,回望过去发展历程、反思当下风险挑战、探求未来前进方向,文化遗产正在成长为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照亮人类未来旅程。
(作者张颖岚、李荣炜,分别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孟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