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地中海的璀璨明珠”的马耳他,从校园、社区、企业到街头,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爱上中国文化,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文化交流画卷。
在校园遇见中文
在马耳他东南部的保拉小学和中部的比尔基卡拉小学举办的“国际文化节”上,中国元素展台吸引了众多观众。炸春卷的酥香与中药香囊的药香交织扑鼻,熊猫图案茶具与“童子抱鱼”年画争先恐后映入眼帘;展台前的学生或戴着京剧脸谱,或手执一扇……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比尔基卡拉小学“国际文化节”现场,学生们正在看舞狮,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供图,人民日报海外版4月11日第11版。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保拉小学的操场,“中国狮”腾空而起,龙身蜿蜒如虹,鼓点铿锵有力,孩子们的惊呼声响彻整个操场:“它真的会跳吗?”观众们的掌声响亮而热烈,许多人拿出手机,捕捉这一精彩瞬间,也感受着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奇斯克小学的课堂上,美术老师带着学生用吹墨法画梅花。“轻轻吹,别让墨滴逃跑。”老师的话音未落,孩子们已经鼓起腮帮“围剿”逃窜的墨滴,墨汁瞬间在宣纸上绽放。
不仅在小学,在马耳他的一些中学,中国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在马耳他戈佐岛圣哈特中学,一场包饺子体验活动正在进行。学生们擀面皮、包饺子,学习如何将面粉和水揉成光滑的面团,当蒸汽升腾揭开锅盖,他们盯着自己包的“向日葵饺子”说:“原来美食也是世界语言!”
在马耳他大学附属高中,学生们体验了包汤圆。在孔院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将糯米粉揉成小球,再把豆沙或花生馅包进去。品尝着自己包的汤圆,大家分享故事与祝福,也了解了美食承载的文化,课堂变成了文化交流现场。
对大学生来说,和中国文化的连接机会更多。在一些中文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习中文,还了解中医文化等;来自西班牙一所学校的师生们与马耳他学生共同参与马耳他大学孔院的文化活动,他们身着汉服,分享感受,进一步激发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马耳他大学孔院15周年的庆典晚会上,身着旗袍的学子吟诵起《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那刻,地中海的风悄然钻入诗句。
在马耳他,学生们的中文学习旅程各有各的精彩:有的学生从学习中文开始,逐步走入舞狮和舞龙的世界,有的因接触中国功夫而开始学习中文,还有的因接受中医诊疗而对中文产生浓厚兴趣,还有学生因收集中国邮票踏上学习中文之旅……但他们都热爱中国文化。
从“走近”到“走进”
在马耳他街头,一辆辆绘有“Nihao China”及中国著名景点的公交车缓缓驶过,成为一幅幅流动画卷。车体上彩喷的长城、颐和园、西湖等中国景点图案吸引路人举起手机拍摄,不少人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些照片,激发了更多人对中国的兴趣。
在马耳他东北部斯利马海滨的一家餐厅,主厨带来了一场味觉秀——马耳他刺山柑在东北酸菜馅饺子里起舞,青花瓷盘托着“地中海麻辣香锅”绽放异域风情……每一道菜都在讲述着它的故事。蓦然回首,一名马耳他老人正在与锅包肉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筷子与叉子在她手中交锋。
在马耳他北部戈佐岛的“茶·花·衣”文化沙龙,身着汉服的参与者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在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地砖上轻盈舞动,传递着跨文化交流的美好。
在位于马耳他南部桑塔露琪亚的“静园”,白衣飘飘的太极教授者的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吸引了众多好奇的目光。当地的居民感叹道:“太极真是太美了!我也想试试!”
在马耳他东南部城市科斯皮夸的码头广场,中医诊脉、推拿治疗……中国援马耳他医疗队开展义诊,让当地居民体验了一次中医。大家不仅惊叹于中医的效果,更对如何用中医来提升健康有了兴趣。
从课堂墨香到街头车绘,从学习太极招式到体验中医诊脉,从身着汉服到筷子、刀叉共用……中国文化在越来越多的马耳他人的心中留下了印记。
“中国文化热”在马耳他不断升温,从“走近”到“走进”,从“好奇”到“热爱”……在地中海阳光的映照下,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共同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篇章。
(作者聂爱霞,厦门大学副教授、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责任编辑:孟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