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巴中特快|最新

汉堡港营销协会首席执行官马特恩:汉堡港装卸的三分之一是“中国箱”,怎能不来
全球“大码头”都在这里连线

2024-11-07 09:31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
微信图片_20210901143254.png
93690678-ffdd-4ec1-8403-f7947db2af1f.jpg

汉堡港营销协会首席执行官马特恩:汉堡港装卸的三分之一是“中国箱”,怎能不来
全球“大码头”都在这里连线

2024-11-07 09:31 来源:解放日报
       马特恩已经等不及要去看看老朋友们了。
 
       作为汉堡港营销协会(HHM)首席执行官,第一届进博会马特恩就参与其中。“我以为2018年进博会已经办得够好了,没想到现在整个展会更完善,规模也比以前更大。”马特恩环顾整个服务贸易展区,如此感慨。
 
 
       解放日报电子报11月7日第9版网页截屏(部分)
 
       姐妹港互相学习
 
       去年底,一艘从上海港驶出的中远海运集装箱船,在汉堡港CTT码头成功完成了岸电试用。从2025年起,汉堡港将正式为大型集装箱船提供岸电。
 
       所谓岸电,是指船舶靠港期间,可以停止使用船舶上的自备辅助发电机,转而使用陆地电源向主要船载系统供电,从而减少有害气体和噪音的排放。
 
       汉堡和上海作为中德两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合作历史悠久。早在2004年,两港就签署了姐妹港协议。汉堡港参加进博会,上海港能学习些什么?听到这个问题,马特恩笑了:“互相学习”。“有时候你在某些方面稍稍领先,有时候我又在某些方面先行一步,比如上海港在自动化方面走在前面,而汉堡港在可持续方面有些优势。”
 
       在本届进博会上,汉堡港重点展示的就是其可持续运输解决方案、岸电运行情况和国际能源枢纽潜力。马特恩表示,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HHLA)特别重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是HHLA的标志之一。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力争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半,并以在2040年实现整个集团的气候中立为目标。”这其中就有岸电的助力。
 
       这些探索已经开始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久前举行的“2024年北外滩国际航运与航空论坛”上,上海港与汉堡港联合宣布共建“上海港—汉堡港绿色航运走廊”,旨在推动航运业更加环保和低碳,促进全球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合作备忘录,各方将合作推进码头岸电建设和使用,探索并推动建设绿色燃料供应、使用和加注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法规和优惠政策等。这意味着,双方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运输、船舶互联互通方面一起努力。
 
       “双方的目标其实非常明确,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这是当今港口最前沿的目标,也是我们希望在进博会上展示的东西。”马特恩说。
 
       了解和服务中国市场
 
       第一届进博会时,马特恩还带着些疑问——这样跨行业的大型展会,会不会没有什么专业性,会不会浪费时间和资源?事实证明他错了。
 
       如今,对于进博会的作用和中国开放的决心,马特恩毫不怀疑。“与全球各行各业的代表交流太重要了,我们现在把进博会作为了解市场趋势和加强联系的重要平台。不只是航运,汽车、时尚、餐饮、进出口,这里可以看到全球各行各业的前沿趋势,了解他们对于航运的需求和困惑,还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同商议和准备可持续的供应链。”
 
       于是,在日常的行业连接之外,每届进博会,两个“大码头”都会准时连线。本届进博会,汉堡港就依托自身在可持续方面的实践,把“能源转型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展台主题。在展台上,业界人士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汉堡港可持续的集装箱装卸和运输服务,以及未来航运业的创新和潜力。
 
       “中国市场多年来一直是汉堡港最大的市场。可以说,在汉堡港装卸的集装箱中每三个就有一个来自或将运往中国,我们怎么能不来?”马特恩笑言,“所以别人来进博会是为了卖货,我是来揽货。在这样重要的市场展示我们的实力,争取更多的货物运往汉堡港,商讨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非常关键,也会带来很多启发。”
 
       当然,在进博会的大平台上,马特恩不止能和中国的“大码头”交流沟通,全球“大码头”都在这里互相连线。
 
       以往,马特恩会在全世界看港口,各个港口之间还会定期交流。现在,他找到了一种新方法。“我们展台周围有比利时的港口,土耳其的港口,美国的港口,以及全球最有名的航运物流公司……一些以往只有在当地才能见到的老朋友、老同行,在这里一站式全见到了。我甚至在这里见到了一家南美的客户,省下了我跑去南美的时间。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马特恩顿了顿说:“但我想,大家在这里相聚,其实原因都一样,那就是更好地了解和服务中国市场。”
 
       本报记者 张杨 
 
 

(责任编辑:孟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