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巴中特快|最新|

专家、企业呼吁: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融合发展

2019-08-23 17:1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
微信图片_20210901143254.png
93690678-ffdd-4ec1-8403-f7947db2af1f.jpg

专家、企业呼吁: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融合发展

2019-08-23 17:1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讯(记者 张毅)第四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复赛日前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开赛。来自央企、院校和民营航空企业的众多创新团队同台竞技,10个项目进入了创新组全国十强,并将在9月6日的决赛场进行最后角逐。

  大赛评委、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科协常务副主席周彤告诉经济日报记者,2016年至今,大赛已成为全国航空界的重大赛事。现在,参赛的群体已从最初的国有航空企业,扩展到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高校院所、民间创客、银行风投、院士专家以及地方政府。参赛项目的水平也不断提升,不仅有创客的idea,还有航空企业压箱底的技术。据统计,截止目前,本届大赛已吸引国有航空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初创团队、大学生创业者等各类型的800余个项目参赛,到场参会的航空领域科技工作者3000余人,期间邀请专家评委及投资评委230余人次,观看直播人数近15万人次。

  被称为战略产业的航空业,在技术标准、行业准入、投资强度等方面均呈现“高门槛”特征。记者在此次大赛的采访中观察到,尽管该领域内的“双创”企业热情高涨,但面临的体制机制制约依然不可忽视。

  国鼎资本合伙人郑博元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任何一个行业不可能关起门来单独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惯性,航空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社会创新活动依然存在“分隔、分割、分离”现象,制约着创新发展合力、活力的迸发。他认为应以‘双创’为突破口,着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逐步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格局,推动科研创新要素“墙内”向“墙外”的双向流动。

  周彤也坦言,目前,虽然在航空领域国有和民营的身份已没有多大区别,但因为行业标准不一,许多的创新项目形不成合力。此外,缺乏“容错容败”的双创氛围和机制。

  对此,Xlink Composites公司销售总监孟燕深有体会。该公司研发的全自动贴片铺放3D技术,相比传统的人工贴片,该技术能实现飞机贴片100%全程质量监控,使飞机贴片废品率由目前的30%降低10%以内,节约50%以上的材料和成本,已运用到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医疗等行业。“我们是回国创业的海归,但由于国内航空领域没有建立专门的测试基地和相应的‘容错、试错’机制,致使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广不及预期。”

  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长孟涛也有类似的体会。“我们在国内首次利用‘互联网+’,开发的通用航空航电系统和飞行分析网站,预计年产值将超亿元。但由于风投资本引入不灵活,前期项目投入的2000万元研发经费全部由团队自筹,如果能有风投资本注入,相信会发展的更快。”

  如何让“双创”激情在航空业一展身手?孟燕认为,航空领域的创新创业是一个“三高”的活动——高风险、高投入、高成长。现阶段不仅仅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变革。一是国家应制定统一的全国行业标准,实现创新要素的聚集、聚合、聚变。二是,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的“容错”机制和孵化平台,支持企业去“冒险”。

  “重构‘政、产、学、研、军、群’等多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是推进航空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周彤建议,要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航空科技门类齐全的优势,探索打破行业壁垒,以国家需求为引领,联合高端智库,鼓励企业参与重点领域探索研究和项目建设,加快项目落地转化,促进航空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融合。

  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姚俊臣表示,“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的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正是想通过创新项目的挖掘以及对创新人才及优秀项目的推广表彰,搭建融合创新平台,助力航空产业蓬勃发展。”

  以开放促创新,是航空业“双创”的关键。对此,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刘殿勋局长表示,未来,商务部将通过组织航空领域的企业团组来华访问、发起成立“航空产业国际合作联盟”等方式,为投资者、引资者、国内产业聚集区和相关企业搭建双向投资促进和产业转移交流对接平台。商务部将组织中国展团参展明年英国范保罗航展,并为大赛一等奖项目提供免费展位,帮助对接当地合作方。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