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初步工作方案已经形成,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的建立成为方案中聚焦的重要问题。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刘艳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近两年,养老保险改革力度非常大,现在到了第三阶段,即对养老金的常态化机制进行设定,这也是最大的一个技术性难题。对养老金的设置,最终考核是看社会替代率,在养老金连续11年普涨10%的情况下,替代率却不增反降,就必须要考虑通货膨胀等动态性因素,而这种动态性因素是最难进行常态化标准测量和指标评估的。
刘艳指出,社会养老保险不仅关系到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也关系到国家财政,关系到社会组织未来的划分。“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并不意味着新的一刀切开始了,公平一定要建立在相对区域差距缩小的环境内,同时结合整个大的社会治理系统进行全面完善,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亚超)
以下是本条新闻的播报内容:
【播报】继续来看财经今榜第四位的新闻。
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初步工作方案已经形成,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的建立成为方案中聚焦的重要问题。据了解,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连续11年普涨10%,其负面效应已逐渐显现。按照目前的考虑,相关部门将根据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利益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
有专家分析称,养老金连续这么多年普涨并不科学且不可持续,它仅是一个阶段性的工具。在养老金替代率达到一定数值后应采用相应的联动机制,从而规避普涨引发新的不公。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一套与物价上涨、经济发展等因素“同频共振”的科学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点评】刘艳
相关文章:
[我财经]刘艳:十三五规划引期待 2万亿投资将提振股市(责任编辑:王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