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巴中特快|最新|

你若安好便是明天——走近“朱令案”

2013-05-28 11:15 来源:CE.cn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
微信图片_20210901143254.png
93690678-ffdd-4ec1-8403-f7947db2af1f.jpg

你若安好便是明天——走近“朱令案”

2013-05-28 11:15 来源:CE.cn

 

    导语:因为“复旦大学投毒案”,19年间几经沉浮的“朱令案”再度呈现在公众面前,并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一度成为万众瞩目的公共事件。大家都在关心,19年了,为什么这起案件迟迟未破?大家都在期待,19年后,朱令和她的家庭,能不能最终收到这份迟来的正义。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节目对话朱令的代理律师张捷和朱令的父亲。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节目的一开始,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视频。

    短片:朱令弹奏《广陵散》片段。

    主持人:原谅我们找到的这段视频如此不清晰,因为这段曲调激昂的古琴曲演奏已经时隔了19年。不过很多人还是看到或者已经知道了,视频中这个风华正茂的姑娘正是朱令。而朱令人生中的全部精彩也在这一场演出之后戛然而止。

    短片:朱令弹奏《广陵散》片段。

    主持人:当时的时间是1994年12月11日晚上,那次她作为清华大学民乐队的成员参加演出,并进行了古琴独奏,可就在第二天,铊毒开始在她体内全面发作。这桩19年都没有侦破的“铊中毒”疑案,被不少人称之为“世纪之案”。但19年的时间里,它却并没有成为尘封的历史,而是在2013年的春夏之交,再度席卷网络,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公共事件。所有的人都在关心,19年了,为什么这起案件迟迟未破?19年了,为什么这起案件并没有淡去被人们遗忘?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在期待,19年后,朱令案的真相能否浮出水面?朱令和她的家庭,能不能最终收到这份迟来的正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走近朱令。

    短片:1973年,朱令生于北京,9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朱令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不过,1994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却改变了她的一生。(朱令母亲同期声:腰疼、腿疼、肚子疼,她就是说她疼,别人也看不出来她是怎么了。)随后,朱令住进了北京市同仁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尽管出现了剧痛、脱发等症状,但医院方面却没有查出病因。两个月后,病情得到缓解的朱令重新返回学校,但仅仅只在学校呆了八天,难忍的剧痛再次将她击倒,而且这次病情发展极其迅速,朱令父母马上将她送往了北京协和医院。可这一次,医生们还是没能确定病因,1995年3月23日朱令陷入重度昏迷。不过,当时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朱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诚得知朱令的消息后,萌生了一个念头,可不可以通过互联网把朱令的病症发布到网上,向全世界的医生求助?在取得朱令父母的同意之后,贝志诚和同学一起写了求助信,之后收到了世界多地的回信,最重要的是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铊”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81号,铊的盐类化合物易溶于水,有剧毒,曾被用于灭鼠药使用。一旦进入人体,能使人的中枢神经、消化系统发生病变,直至威胁生命。朱令的父母在得知这样的消息后,开始尝试与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的陈震阳教授联系,并希望做出鉴定,1995年4月28日,陈震阳出具了检测报告,认为朱令为两次铊中毒,并且第二次中毒远远超出致死剂量。陈震阳教授凭借多年对于铊中毒的研究经验,认定朱令是被人蓄意投毒,随后朱令母亲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主持人:之后的事情,相信很多关注朱令的人都曾经在媒体的报道中看到过。由于从朱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相隔有半年时间。因此北京市公安局表示,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不能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也正是这个理由,让朱令案在19年的时间里几度浮沉,却始终悬而未破。今天,坐在我对面的是朱令的代理律师张捷先生,张捷,您好,其实19年来,有关“谁是凶手”的各种猜测和传说,坊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朱令当年的室友孙维,一直被认为是主要嫌疑人。我们想问的是,朱令案到目前为止19年悬而未决,究竟是什么原因?现在案子卡在哪里?关键点是什么?

    朱令代理律师张捷:这个案件实际上是卡在了中国司法制度的问题上了,就是说中国以前是有罪推定,现在过渡到无罪推定,如果拿到美国的法律制度上,无罪推定的证据规则很宽泛,采用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但按照中国现在的法律,我们从有罪推定变成无罪推定的时候,证据规则一直没改,这个时候就变成了所谓的证据不足。而且证据不足是一种“证据上”的证据不足,不是“实际上”的证据不足。中国的法律实际上是没有口供就没法定案,而投毒案中口供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熟人投毒。比如以这个杯子为例,当时受害者使用的这个杯子上有凶手的指纹,但这不能叫证据,因为同屋人拿你的杯子,包括去过你那屋有脚印都不能说就是证据,就算有人看见我往这杯子里加东西了,我还要说,这人看见了,没准是这人投毒反来诬告我呢,而且就算两个人看见了或者多人看见了我往杯子里加东西,但我加的是什么你化验了吗,我给我同屋加点糖行吗?所以这些事情你会发现,如果想片面追求一个直接证据,又没有口供的话,这个案子理论上基本上就是没有破案的可能。所以回到警方的回复,就是说这个案件面临了一个法律制度性的障碍。

    主持人:那如今这起案件再度回到大家的视线,是说其中有了什么变化吗?

    张捷:这个案件从当时的一个校园谋杀案,现在实际上是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公共事件,演化成了对于中国司法制度的思考,它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案件了,这个案件实际上是影响到了中国司法制度的问题。

    主持人:现在网络上可谓是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有人认为,舆论对朱令当年的室友孙维做了“有罪推定”,也对官方做了“包庇嫌疑人”的推定。从法律角度来说,其实这对孙维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公平?这种所谓“网络法庭”上的“有罪推定”会对案件的解决有帮助吗?

    张捷: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所有的网友对于孙维,我觉得更多不是叫有罪推定,而是做了自由心证。因为很多网友最初在看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并不认识孙维,也并不认识朱令,也跟孙维没有仇,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猜测说是孙维干的。其实网友就是做了心证。之前孙维发声明的时候很多人都同情孙维,但后来她在解释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她是凶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08年的时候,天涯等网站的邮箱用户数据有一次大的泄露,有人看到2005年孙维发澄清声明的时候,她有很多的“马甲”都是用同一个邮箱注册的,所以这里头是一个逐步心证的过程。这个案件实际上就是中国证据规则的问题。西方的司法是什么样的思维呢,他们是让原告在证据规则上非常有利,这样原告才会上法庭,去求助法庭,如果被告证据很强大的,你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被告能侵害人总是强势群体,在法庭上原告一般才是弱势群体,原告如果再不受到法庭保护,实际上对于受害人来讲是不公的。

    主持人:另外,除了网民,除了普通公众,我们看到,“朱令案”也引发了不少社会公众人物的关注,其中就有被称作是“打假斗士”的方舟子先生,而且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方舟子表示,他认为您的很多说法,包括对于刚才小片中提到的朱令的同学贝志诚的一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很多都是谣言。张捷,对于方舟子的质疑,您有什么要回应的吗?

    张捷:对于方舟子的说法,我专门回应了他的一些文章,但实际上他也没有正面反驳。我认为他实际上是给帮着嫌疑人进行辩护的,当然嫌疑人有权请辩护律师,方舟子如果愿意为嫌疑人辩护,那也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只是说方舟子给嫌疑人辩护的立场我们要看清楚。方舟子的立场是,犯罪嫌疑人说的话都是真的,我们说的话跟嫌疑人不一样,我们就都是说的谣言,都是传播谣言和构陷嫌疑人。所以在这个事情上,当时我就说过一些方舟子的立场问题,他没有正面反驳,反而说我燕雀不知道他的鸿鹄之志,那我们就不知道了。

    主持人:无论是质疑也好,争论也罢,其实对于“朱令案”来说,我们都渴望得到一份迟到的回应,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该去想想怎么尽可能地去帮助这个家庭。几天前,我的同事踏进了朱令的家,看到了年近40岁的朱令,重度残疾导致她在19年的时间里生活一直无法自理,整天坐在轮椅上,饮食起居全靠两位已经年过七旬的父母照顾。朱令的父亲告诉我们,19年来,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保证女儿活下去。而如今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找家好点的医院,帮助朱令治疗、康复。但目前他们有些困惑。

    朱令爸爸:我们不知道哪家医院比较好,毕竟这家医院应该对朱令的病情比较了解,对治疗比较有兴趣,能够专心治疗她,这是医疗条件;另一个就是康复条件,如果朱令能好好做做康复,相信还能够有进展。我们在家做康复一是条件有限,另一个就是体力有限,医院有专门的医生,比如有的锻炼手,有的锻炼腿,另外他们可以换班,我们家里就我们自己。

    主持人:我们在这里也呼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能够向这个家庭伸出援手,因为面对着这样坚强乐观的老人,我们没有理由让他们的希望破灭。我们的编导说,和朱令父亲交谈的过程中,老人虽然微笑着回答每一个问题,但眼睛却会时常闭着,看起来像在思考,但其中更多的却是疲惫。采访快结束时,老人说出了他另一个的心愿。

    朱令爸爸:这么多年了,起码应该把真相告诉我们,公安机关怎么破的案,这么长时间了,你们找到了哪些证据,又丢失了哪些证据,应该拿真相告诉我们。

    主持人:近日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篇译作,说那是朱令高中时翻译的《大麦歌》,虽然随后有人质疑这并非出自朱令之手,但其实究竟译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诗的意义本就适合朱令。有人把这首译作配上了乐曲,节目最后,我们共同去感受一下。我们想告诉朱令的是,不论结果如何,我们最希望的是她能够坚强地生活下去,你若安好,便有明天,你若安好,便是明天!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