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视点 > 聚焦新农村

湖北省宜昌市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发展纪实

2015年01月05日 13:53   来源:农民日报   

  2010年,长江边上的吴家岗村,开起了一家名叫“桔子红了”的农家乐。

  这件看似一个普通村庄里的偶然小事,背后却关联着湖北省宜昌市统筹城乡发展一盘大棋。

  吴家岗村位于宜昌市宜都市红花套镇。近年来,在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中,这个村子的发展被纳入了沿江城镇带中统筹考虑,与城镇的交融越来越紧密。随着临村公路的修通、产业园区的兴建,吴家岗正一天天呈现出新鲜的模样。

  多家企业陆续入驻村里,柑橘采购客商往来频繁,来游玩的城里人也多了起来。“桔子红了”农家乐的诞生,正缘于近年来村里人气的日渐旺盛。村党总支书记裴大勇告诉记者,这个农家乐平时要雇佣三四个人,一年能有10万元的收入。

  对于吴家岗村民来说,他们可能不太清楚“城乡统筹”、“四化同步”这些概念,但他们能切实感受到身边令人高兴的变化:路通了,村子变漂亮了,住上了新房,赚钱的机会多了……在宜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他们没有被遗忘被拉下,而是在同步前行。

  “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三农是关键和难点。”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向记者讲述宜昌“城市梦”时,首先讲的却是农村发展,重点强调的是城乡统筹。

  “当前我们最大的发展差距是城乡发展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是二元结构问题。没有城乡统筹发展,没有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小康梦、城市梦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望月。”

  城乡统筹,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如何把这篇大文章真正做实做细,依然值得探讨。宜昌统筹城乡工作的最可贵之处,正在于其实实在在,不是大而化之的概念,不是悬在半空的理论,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笼统安排,而是在系统谋划下分解成了一项项目标明确的工作举措,体现在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的真切关注中,融入进了百姓身边的故事里,就像吴家岗村民所感受的那样,看得见,摸得着。

  从一条村级路看全域统筹——

  把农村发展融入全市的布局中,推进城乡规划无缝对接,重心朝“乡”去下沉

  在夷陵区的官庄村,有全区第一条生态旅游休闲绿道。

  这条全长7公里的官庄路,从村里的柑橘市场延伸出去,不仅方便了村民们的日常出行,也铺就了村里1万多亩柑橘通往外界市场的坦途。

  同样受益于这条公路的还有城里人。官庄路上沥青机动车道和彩色自行车道、步游道并行,蜿蜒在万亩橘园和青山绿水间,成为宜昌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两个多月前,第四届宜昌柑橘节刚刚在官庄村举行,海内外客商和前来游玩的市民云集于此,人气一时爆棚。

  “现在农家乐火得不得了!营业额一天能有2000块吧。”村民袁长龙家从2009年起办起了农家乐,这两年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

  而这些变化,都源于夷陵区的整体规划。2013年10月竣工的官庄路由财政出资进行提等升级,并结合沿线村容村貌整治对现有景观进行改造。官庄路的另一头,则与夷陵区规划建设的主干道小鸦路相接。

  一个村庄就这样连接上了城市大动脉,嵌进了全区发展的布局中,城乡同频共振。

  全长31公里的小鸦路所带动的,远不止官庄一个村子。这条曾是夷陵发展“肠梗阻”的公路,在投入7亿元投资升级改造后,如今一线串珠,连起了一个个乡镇和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城乡统筹发展核心示范带。沿线工业园区内企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田园变成车间,村民就地入城,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更催生了若干秀美宜人的生态新村。

  “要改变过去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势,将广大农村纳入城镇规划视野,用城乡统筹的理念谋划农村发展。”夷陵区委书记刘洪福说。为此,全区投资2000多万元,编制完成了424平方公里的城乡统筹全域规划,以及集镇、重点区域和176个村庄规划,区、乡、村三级规划全覆盖。

  夷陵区的规划,对接着宜昌市的全域规划。宜昌市副市长王国斌告诉记者,规划确定了宜昌全域的功能划分和空间布局,着力构建“大城市—中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各县市区在这一框架内再编制自己的规划,实现有机对接、多规融合、协调并进。

  规划先行,其好处不仅在于明确了各地功能定位,能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避免“小而全”的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把农村放进了全市发展的大盘子中考量,并落到白纸黑字上。各种资源按照合理配比用于城乡共同发展,而不是集中在城市。

  “在全域的统筹规划中,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重心要朝‘乡’去下沉。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真情实感、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宜昌市市长马旭明一再强调,“镇村怎么建设、产业怎么发展、村民怎么转化、民生怎么保障,都是要仔细考虑的问题,规划只有到了这个深度和精度才能说是‘全域统筹’的开始。”

  从一个专业园区看产城共荣——

  正确处理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推动“产城融合”,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城乡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统筹城乡,关键是城市带乡村,这考验着城镇的带动能力。

  安福寺镇火山口村的村民江贵芳,现在每天固定到镇上的欢乐家食品公司上班,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和城镇职工差不了多少。

  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这得益于镇里开发建设的食品工业园区。

  在枝江市安福寺镇的食品工业园区,副市长李奎阳颇多感慨。他告诉记者,这里在十几年前还只是一片河边荒滩,当时他正是安福寺镇的党委书记。

  “为了建这个工业园,市、县、镇三级谋划,召集了13个部门一起开会。”李奎阳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市领导跟大家说,不要看这个园区现在规模小,税收少,发展起来之后,对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非常大。”

  食品工业园的意义在今天得到了充分验证。欢乐家食品、天元罐头等29家规模企业陆续落户,初步形成了水果、饮料、蔬菜、水产、休闲食品、配套加工六大产业集群,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有了产业集聚,才会有人口集聚,城镇也才会有生命力。不少周边的年轻村民,因为在镇里有着稳定的就业,已经买房安家。安福寺镇镇长苗涛告诉记者,镇里2012年动工的首个商品房小区,现在均价已经卖到了每平方米2700多元,其原因正在于大量农民在城镇里稳得住,能致富,扎得下根。

  “今后我们的村民要变成市民,光有这个身份还不行,还要有这个认同,有相应的发展能力,要真正过上城市生活,不能行走在城市边缘。”宜昌市委副书记王兴於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好城镇发展和农民就业的关系,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否则,即使农民进城了,上楼了,集中居住了,也只是形式,不可持续。”

  产业的繁荣也增强了城镇实力。当年工业短腿的安福寺镇,现在财政收入每年近5000万元,无论是搞城镇建设还是反哺三农,都不再捉襟见肘。

  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有了这两大引擎,现代化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安福寺食品工业园的发展,体现的正是宜昌统筹城乡最为基本的理念:产城共荣。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是载体,是拉动内需潜力所在,更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黄楚平表示,“而工业化则是核心之‘化’、基本之‘化’、是龙头。要正确处理产业和城市的关系,通过城镇功能的完善带动产业的集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城镇的建设,让新型城镇化具有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因此,在宜昌的城乡规划中,既充分考虑城镇扩容,更着重谋划产业布局——

  位于川鄂咽喉、三峡工程坝区库首的秭归县,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当起了三峡坝区物流“桥头堡”的角色;山峦叠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坚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绿色富,茶叶、旅游、高山蔬菜等一批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在兴山县,全县34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43家企业和53个重点项目,全力推进“五大百亿产业”建设……

  “我们的城镇化率能达到近50%,跟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当阳市委副书记覃绪华表示,“以前我们当地缺少产业,农民想打工,只能到外地去,现在不用了,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53家,农民不出远门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责任编辑: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