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巴中特快|最新|

“创新 转化 共建—刊媒惠2018年度汇”成功举办

2019-01-18 14:3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
微信图片_20210901143254.png
93690678-ffdd-4ec1-8403-f7947db2af1f.jpg

“创新 转化 共建—刊媒惠2018年度汇”成功举办

2019-01-18 14:3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刊媒惠2018年度汇现场

    2019年1月17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主办,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卓众科学传播中心和“三四匠”工作室承办的“创新 转化 共建—刊媒惠2018年度汇”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报告厅举办。本次活动分为“创新、转化、共建”三个板块,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琦主持。特别邀请到11位来自科研领域、大众媒体和出版行业的嘉宾将他们工作中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交流分享,促进科学家、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更好地展开跨界合作。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颁发“2018年度刊媒惠优秀报道”荣誉证书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出席会议并为来自大众媒体的记者颁发了“2018年度刊媒惠优秀报道”荣誉证书。来自《健康时报》郑新颖、《中国食品报》罗晨、《科技日报》朱丽、央广网果君等记者在2018年度积极参与刊媒惠活动,与科技工作者对话,并采写优秀科技报道,经公众投票,获得这项荣誉。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玉平研究员致辞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玉平研究员在致辞中说:“‘刊媒惠’活动发挥了较好的‘连接器’作用,让科技工作者、科技期刊工作者、记者和公众普遍受益。希望进一步推进面向公众的科技成果传播,共同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挥更大能量。”

快手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张帆主题发言

  “创新”板块中,快手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张帆以“快手短视频全民百科生态”为题进行发言,她提到快手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发起的联合研究项目发现,2018年快手平台上的科普性内容获得80亿次播放和150亿次点赞,已经掀起全民科普潮。

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做主题报告

  在“2018年度媒体最关注的科技成果”专家代表发言环节,来自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在报告中介绍:“磁场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地磁场和电磁波是链系地球全系统的天然媒介,‘张衡一号’能够获取全球地磁场状态从而用于地震前兆的观测与研究。”

国家一级品酒师李红教授主题演讲

  “转化”板块中,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酿酒部副主任、国家酒类品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品酒师李红教授以“九九归真成系统,科学普及容易懂”为主题作了报告,他以酒类的品评体系为例讨论了科普的意义、前提与方法。

  在媒体代表发言环节,健康时报记者郑新颖的演讲以“健康科普最要去‘伪’存真”为题,她认为在国人高度关注健康内容的今天,医学健康科普需要“靠谱”,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做到权威专业、科学严谨、实用、接地气等四个基本要素。科技日报记者朱丽发表了“科技报道,给你好看”的演讲,她指出科技报道要想“好看”应在内容与技术方面不断提升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记者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与专家有效沟通,让科普报道更加优质、有趣。

圆桌对话世界顶级期刊

  “共建”板块中,以“学术期刊里写满了这个世界的未来,我们想让有更多人看到它的迷人之处”为主题,展开了世界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Cell之间的圆桌对话,北京科技期刊学会办公室主任林育智主持圆桌对话。Cell Press及The Lancet中国区市场传播负责人路艳艳说:“我们会采访论文作者,了解他们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我们也会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更具可读性的新闻在更多的平台发布。”自然科研大中华区机构和企业合作总监岑黎超说:“Nature除了论文板块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板块,例如新闻、评论等,这些板块共同构成了Nature,这样可以让没有科学背景的人看到科研成果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也会适当调整自己的写作风格。”Science国际及出版合作总监、亚洲办公室的整体运营和全球前SPJ项目负责人初晓英介绍:“science不仅有独立的专业编辑还有学术专委会成员,是综合性的期刊,它的定位是‘magazine’,Science要求要对整个科研领域有推动作用,希望不仅让本领域的研究者看懂,而是有更广阔的受众,做到“信、达、雅”,Science在正式发表之前还要对文字、图表内容进行再次设计制作。”

  刊媒惠活动旨在科技工作者与媒体之间搭建平台和桥梁,增进沟通和交流,以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科普内容,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地传递给公众,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自2016年6月启动至今,推介的科技论文成果内容涉及气象、医药、食品安全、航天、测绘、建筑、环境保护、疾病防控、人工智能、水利规划、大数据分析等多个热点领域,向线上线下公众普及看似晦涩、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研进展和科技成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凡)

 

(责任编辑:贾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