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经济热点面对面。我是陈亮。昨天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国外媒体有分析指出,“天宫一号”的发射是中国为建立太空实验室做的准备,也是中国航天史的一个里程碑。“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是否已步入世界航天大国?我们今天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魏法杰教授,魏教授,你好。 魏法杰:主持人好,观众朋友好。 主持人:好,那么首先呢,我们先重温一下“天宫一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顺便也来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航天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短短的十秒钟,浓缩了从1956年到2011年中国航天业走了五十五年的光辉历程。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浩瀚天空第一次响起属于中国的声音。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外太空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将自主建立我国第一个空间站,中国航天业掀开崭新的一页。 主持人:好,虽然刚才那个小片是非常地短,我们无法看到整个中国航天业的发展全貌,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是非常快的,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魏法杰:好,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一建国1949年以后,其实在中国人领导人中央的意识里边,就开始建立这样一个概念,当然我们开始建立航天产业,是和航空产业一起发展起来的,从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安全防务的需要建起来的,最开始我们受到了苏联的一些援助,但是这么一些年来我们靠自己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些成就,我们从两弹一星开始的,更是建立了我们航天一个工业初期,在随后的若干年里边,虽然说有一些政治因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是我们一步步走过来了,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弹一星,就是我们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人所设计制造的飞行器第一次进入了太空,这个当时确实令国人震惊的,我当时在上初中,当时感到非常非常振奋,那么我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一直到80年代,我们发射的卫星,特别是返回式卫星,为我们现在的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基础,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我们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开始进入产业发展规模式的阶段,我们开始做载人航天,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10几年的历史,应该说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每个子项目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成功的发射了“天宫一号”,那么随后我们将发射神八,我们实验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进行对接。 主持人:我们就是为了突破对接的技术,那么我们的“天宫一号”跟以往嫦娥系列相比,技术上有什么突破,有什么不同? 魏法杰:它有特点,第一它比神七之前的需要发射载额大,另外一个它和我们的神八这是一个技术突破,上次我们神七是实现出舱,这一次主要是对接的问题,每一个它的特点都不一样。 主持人:现在在国际上您知道有多少国家掌握了这种技术? 魏法杰:从空间站实现对接来讲,除了美国俄罗斯就是中国,其他的国家也有做实验,但是还没有见到成功的报道。 主持人:现在国外媒体有这么一个说法,说神州七号是中国在太空打开了一个房门,现在又比喻说“天宫一号”实际上是又解决了中国在太空上两个房间开关的说法,您怎么理解这个话? 魏法杰: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从神一实验到神五正式载人,到神七出舱,那么我们通过神七我们都是一个往返,完成任务以后再返回,那么下一步。第二个战略阶段,我们要建一个空间的平台了,一个实验室,一个空间站,那么这个空间站要长时间的在轨道上运行,它要完成长时间的任务,那么每一个接到每一个任务不一样,这些任务的资源,所以要形成每一次的对接。 主持人:是的,有的媒体说,我们现在是正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地位? 魏法杰:我觉得除了美国和俄罗斯以外,可以说我们是第二梯队的领头羊这样一个地位,如果说以前我们对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技术是望尘莫及的话,现在已经是望其项背,可以见到他们了,我们在局部环节上,甚至有些东西可能我们会超过他们。 主持人:那么接下来呢,我们来关注一下,近年来对于太空领域的开发,各国都加快了脚步,我们通过以下的这个短片,来一起了解一下? 近年来,虽然经济危机蔓延全球,但是世界各国也没有停止探索太空的脚步。航天第一大国——美国的宇航局每年预算100亿美元,远超世界其他国家。俄罗斯也毫不示弱,10年内航天拨款总额达到3050亿卢布,意欲重振航天大国雄风。而西欧国家的重要抱负就是联合发展载人航天,欧洲制定的中长期载人航天战略目标是人类登陆火星。虽然日本航天业接连遭受挫折,但是日本依旧提出了“月亮女神”登月计划。印度航天一直将中国作为赶超的目标,早在2003年中国实现载人航天后,印度空间研究机构主席奈尔先生曾表示,印度计划2014年发射载人航天器,2020年实现宇航员登月,比中国早四年。 主持人:现在航天业发展快速的国家比如说,新兴的经济体印度,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那么我特想了解,现在说搞航天很烧钱,这个说法应该怎么理解? 魏法杰:搞航天产业,航天工业确实是需要资金的,那么我觉得关键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需求,像当年我们搞两弹一星的时候也不是富裕国家,应该还是工业技术很落后的国家,但是我们毕竟是大国,虽然说穷,经济上落后,但是我们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由于我们国家毕竟大,我们那时候叫勒紧裤腰带,创造国家安全是必须的,那时候军事的目的和安全的目的,那么现在是这样,可以从这个层次来理解,如果要把它作为一个产业和经济挂钩的话,影响一个产业链,一个格局,这样一个产业发展的话,确实是需要经济基础,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它确实烧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确实花钱多,但是看怎么比?和它的产出比起来,那还是很值得。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有一方观点说,我们搞航天事业是非常地烧钱,其实我们航天事业从事的工作人员,他有另外一种观点,我们不是真的烧钱,我们产出比较大? 魏法杰:这个看怎么比?你搞了这个载人航天,没有直接影响。国家拿出大笔钱,大概在100亿左右。直接的效益看不到,但是你比一下,为什么老百姓有烧钱的感觉,那确实花钱多,但是你比我们地铁比一下,在北京修一公里地铁造价是7亿元,我们探月一期工程才14个亿,修两公里地铁的代价,我们把这么大的飞行器送到了月球,你不能说这个钱花得不值,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不能说我们是烧钱。 主持人:这是一种误解,需要大家充分的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综合各个行业的观念来理解?同样我们刚才说,有一个争议,现在搞航天非常地烧钱,那么世界各国为什么还要争先恐后的发展他们的航天事业? 魏法杰:就像咱们国家历史上来看,包括美国,俄罗斯也好,开始都是军事目的,都是为了争夺外太空这样一个军事制高点,咱们都知道,二战以前我们讲制空权,有制空权,就有主动权,现在就是空间权,因为它的范围更大。 主持人:说当年美国的总统尼克松,他走到那,他都拿一小箱子,这个小箱子是掌握世界命运走向的一个神秘小箱子。 魏法杰:这是他的核按纽,当然开始各个国家搞航天都是军事目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产业,很强大的经济产业,那么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那么每投入航天产业的1美元,就有一比若干的这样一个回报率,那么有人说是1:3,1:4,有人说1:7,1:8,有人说1:14,我看到最高的是14,这个东西说明什么,说明大家统计的范围不一样,还有一个时间,你统计时间短,这个比例就小,航天产业投资见效率比较慢,但时间要求比较长,这是肯定的,那么但是共识是什么?就是航天产业是一个投入产出高的一个行业,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分析说投资航天产业对国民经济没有带动作用,或者说负面作用,没有。 主持人:那我觉得我们延伸上来讲的话,航天产业对中国经济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魏法杰:航天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所谓高新技术指的是技术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的这样一些技术产业,那么航天产业带动作用,刚才我们说了,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控制,导航,定位,生物等等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总结我们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是什么?我们是低劳动成本,高能源消耗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模式。依赖于内需和外贸,主要还是靠外贸的增长模式,后边我们要转变增长模式一个主要的就是靠科学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发展以航天产业为代表的一些高技术产业群,会转变我们经济增长方式。 主持人:可能在当前经济整体局势不太好的情况下,给我们带来很多经济增长点,会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 魏法杰:而且这个产业链说实在的话已经在形成。 主持人:这个我们可以继续关注,魏教授您曾经有一个说法,说美国的崛起不仅仅是靠两次世界大战,他们要靠大项目,比如说阿波罗号,这个您谈一谈。 魏法杰:这个起于60年代,阿波罗计划资料上说300亿美元,也成功的把人多次的送到月球表面,当时很多人认为,搞这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不是烧钱吗?跟现在的观点一样,其实很多经济学家做过分析,它确实对后来的整个美国产业链,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有资料显示,虽然花了不到300亿美元,但是后面有2万亿的经济回报。 主持人:对于当时处于经济危机这么一个循环的过程当中,美国他的经济可能会比较疲软,有300亿的投入,会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一个发展? 魏法杰:经济上也是一个极具的刺激,其实我们国家刚才谈到了用大项目带动,这一点美国人做了,其实我们也明白这个事该怎么做,从我们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你会发现我们有四个层,第一个就是专题,专题下面是重点发展领域,下面是优先主题,第四层就是重大专项了,我们是靠一些重大专项的研究和发展,从而促进某个技术的重大领域的突破,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是这样一个思路,也就是说我们今后改革开放30年了,我们今后的主要增长模式是靠技术带动,科技发展,不能待靠消耗能,和低劳动力这样一个模式,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意义是很大的。 主持人:没错。听您说了这么多,我代替我们中国经济网的观众朋友们问您,现在这个航天科技离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近? 魏法杰:其实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很多物品都是原来航空航天产业逐步民用化以后形成的,比如说我们穿的羽绒服,旅游鞋,包括铝合金门窗,这些本来都是航天航空的一些新材料,新的物品,包括比如说我们方便面的,甚至包括我们现在在煤矿搞安全救生舱,出现矿难以后,其实那个小舱很像我们太空舱,受这个太空舱的启发,里面放一定的食品、药品和生命保障的一些东西,可以保证这个人跑到里面去,多少天等待救援。再加上我们现在切身感受的,比如说我们的GPS导航定位,本来就是航空航天的东西,包括我们计算机,包括现在的手机通讯哪一点都和这个有关系。 主持人:谢谢,没有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太空科技,在提到了太空科技落地民间的时候,我们的编导特意准备了一个短片,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这是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礼花表演,其中的盛况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可是你也许并不知道,礼花的绽放正是利用了火箭的发射技术来控制各种礼花的高度和图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像感冒胶囊一样的物品,那么如何把药品切割成均匀的颗粒,如何把液体的药物装进这样的胶囊里,看似容易,其实里面都蕴含了航天技术。 如今,很多家庭使用液化天然气,那么如何把本来是气体的天然气变成液体的液化天然气输送到千家万户呢,正是火箭上的低温控制技术在这里大显身手。在全国已经有很多液化天然气公共汽车在运行。 这里看起来有点像纺织厂,机器里织出来的布可是不一样,这是一种新材料,由于抗疲劳性能强,这种布经常用于高速列车和风力发电的叶片上。 主持人:刚才看完短片,没想到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刚才您说在煤矿的自救舱当中太好了。 魏法杰:煤矿里面还有一个,那个液压桶就是用航空技术去做的。 主持人:是,那么咱们中国的航天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您认为未来的中国航天经济的产业链会如何发展? 魏法杰: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国防产业应该大力的发展民品,航天就要发展民用航天,要向高回报的方面去渗透,比如说我们除了制造卫星,发射卫星以后,我们还有卫星的服务,卫星的运营也可以去做,这是个高回报的,甚至包括一些实验项目,当然我还是觉得呢,我们广大的科学工作者,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把我们现在在神州和天宫上面的新技术,尽快的把它成果转化,转为民用,落到地面上来,我们对这个地面产业真正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的中国政府也是有很多的政策,现在正在向这个方向倾斜,我们再回到“天宫一号”,上天以后呢,马上我们的神八也要上天了,形成对接,建立一个空间站,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呢?从长久来讲,对整体计划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魏法杰: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航天产业,有我们特殊的决定,当年从苏联援助我们开始,毛主席说过,我们是希望有赖于外援的,但是不能过分依赖,通过这么多年,应该说冷战结束之后,中国是立足要和平发展,就和任何国家不敌对,也希望和各个国家合作,那么后来我们发现,特别是我们中国这种国情,这种政治体制下,别的国家还有冷战思维,不愿意和我们合作,你比如说像北斗,我们原来想和欧洲合作,包括空间站也是一样,我们希望得到一些技术方面的合作,但是主要还得靠自己,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只有当我们自己突破某种技术,马上要突破的时候,这西方的某些国家才会找上门,在这方面一直都是这样的,这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情,我们必须坚持这个路子,依靠独立自主,你不能太依赖别人。 主持人:就像是我们在南极,科考空间站一样,建立了这么一个点的话,除了我们民族自豪感,还有相关的军事上的意义以外的话,其实也标志着我们国家从航天大国进入了航天强国的行列? 魏法杰:我们对接又迈进了一大步,后面我们建这个空间站顺利的话,已经从弱变到强了,现在说是航天强国的话,当然强是相对的,美国和俄罗斯有很大差距,我们现在建的空间站从产业链来讲还是一个技术建设,就需要我们能源需要电力基础一样,它也是基础建设,它是一个长期投资,长期发展逐步显现效果的,它是个基础,建立这个平台,我们就可以在上面做各种实验,这些科技成果转化回来,最后形成地面的经济产业,我们才真正拿到手里。 主持人:说了这么多“天宫一号”,其实不得不谈一下国际站,16个国家共同参与建设的国际空中站,现在耗资1200亿美元,建立国际空间站,也曾经寻求过和中国的合作,但是佩尔米诺夫猜测说“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以及他们在空间探索领域的远大抱负,我们中国不会加入国际空间站”。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魏法杰:因为这么多年来,特别是从90年代我们搞载人航天以来,我们一直是寻求国际合作的,中国人嘛,反正有中国人的个性,我们希望有合作,但是在合作过程中的时候,我们必须立足自己的,至于说国际空间站,将来我们有没有可能进入,这个现在也不好说,但是现在我们自己做,只有当我们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别人才会诚心诚意的跟你合作。 主持人:我们可以感受到“天宫一号”离我们很远,在离地面数百公里的太空,“天宫一号”同时也离我们很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感受到航天技术进步带来我们便利。这里是经济热点面对面,欢迎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魏法杰:再见。 |